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前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

C. 五六句写眼前近景,在深秋萧瑟凄寒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在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

D. 最后两句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感慨来年春天,游子应该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地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1.D 2.这两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一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后一句想象“游人”所处之境,表达了思妇对行役不归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表述错误。正确的理【解析】 最后两句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感慨来年春天,游子应该穿上轻薄的春服,哪里能及时穿上我寄去的御寒冬衣呢?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该从内容,手法,情感三方面来概括。本题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是实写。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是虚写。由眼前的深秋之景联想到丈夫所在的陇首 一带也应该是秋云飘飞的季节,虚实结合,表达了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和体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因各种物象和事象而引起的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作品产生的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查看答案

下面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实指。

B.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D.很多诗歌都写到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查看答案

下面对《山居秋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空山”说明山中没有人迹,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竹喧”两句,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D.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查看答案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查看答案

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注]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

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