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⑤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B.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C.孔子对“风”的解释,说明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就足够了。
D.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因为人类社会的维持还要依靠良好的风俗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孔子的《论语·颜渊》中的语段来说明风的含义。
B.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每个不同情状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C.文章二、三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
D.文章语言通俗,论证层次清晰,全文运用比喻、举例、引用、正反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人民自觉遵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C.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争斗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所以各自风俗文化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最近,“网红漫画家”林帝浣在其微信公众号“小林”上发了一组原创漫画《你的三观,我很喜欢》,阅读人数很快超过10万。简单的画面,简短的文字,折射出作者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
有网友留言;大家知道吗?小林老师小时候因家里经济困难,就节约零钱买颜料画画,到废品收购站买书阅读;三年前,他创作的一组“二十四节气”国画,被选为国家“申遗”推介宣传画;就在前几天,作为五四“奋斗者”的代表,小林老师被请进了央视精品文化访谈类节目《文化十分》。为小林老师的奋斗点赞!这样的三观,我也喜欢。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价值观是成长最需要的钙片。有正确的价值观,奋斗会更有意义;有奋斗作支撑,价值观则更有力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以“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为主题,在下列提供的成语中任选三个组成一组,模仿画线的句子,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
要求:(1)符合首句的观点;(2)句式基本一致。
成语:锲而不舍见义勇为精益求精雪中送炭别出心裁夜以继日筚路蓝缕古道热肠
成语深植于中华文化,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幅博大的风景,那么成语就是它的微型景观。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丰富深邃的教育智慧,它体现的爱生育人的教育情怀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的精神财富。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常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温带地区秋天的景色。你也许会为树叶的飘落而惋惜,但是,落叶恰恰是树木的一种自我保护。 _____________,尽量减少水分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并且,植物的落叶太多是叶背朝上,叶面朝下, _____________。因为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密度较大;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素较少,密度较小,所以当树叶落下的时候比较重的那面就会朝下。不过一些松柏之类的树木因为叶片像针尖一样, ______________,所以能保持常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传播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评论、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文艺生态发生了 的变化,文艺评论也出现了 的新特征。但是,近年来,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对象,文艺作品因为资本等市场力量和互联网等科技力量的强力介入,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质量上却 。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喧嚣热闹,更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文艺批评者要 、主动应对,坚守艺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铺天盖地 空前绝后 良莠不齐 当仁不让
B.翻天覆地 空前绝后 参差不齐 首当其冲
C.铺天盖地 前所未有 良莠不齐 首当其冲
D.翻天覆地 前所未有 参差不齐 当仁不让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B.是多出精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C.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提高审美的重要力量。
D.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穿荷叶荷花制作的衣服来表明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志向。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