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著名企业家到商学院演讲,许多年轻人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著名企业家到商学院演讲,许多年轻人期待听到他对“区块链”“流量池”等新兴商业概念的理解,结果他们在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中听到的都是些普通的常识。

材料二:有人问胡适:“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知识呢?”胡适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材料三:《学习进行时》: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王守仁。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即认知或良知;“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即行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砥砺前行”,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积极的。 《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言,无论何种知行观,都认为知行是不能分离的。萨迪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这告诉我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只有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才会有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竞争无处不在。“当今世界有多少人才”,“又有多少人才没有岗位”,“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你必须有能力才能争得一席之地,没能力根本不可能立足社会,卓越的成就,向来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怎么做到有能力,立足社会呢?求知,求知,不断求知;实践,实践,坚持实践。人生就像选择题,无法回避,你我都得做出选择,若要如何,全凭自己!最怕的是你甘于平庸不愿进取,也怕的是不甘平庸却又不去行动!想追求成功,就得愿意塑造自己,强大自己,成长自己。只有让勇气配得上志气,做到知行合一,成功才有希望!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正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奔跑。习总书记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也有责任了解和关注社会,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学习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知行合一,不断砥砺前行。 命运,本来就是勇者的游戏。放下借口,努力拼搏,才是知行合一!让行动和信念保持一致,才是知行合一!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让梦想落实在行动中吧。因为,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谢谢大家。 【解析】 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做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材料触发的“联想与思考”结构全文,是要求在作文中做到联系材料,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审题立意。“以上三则材料”,暗示最好的立意是兼顾三则材料,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写作中心,要注意文体特征。明确要求和答题方向后,分析三则材料。材料一讲述了著名企业家到学校演讲,商学院的学生期待听到他对新兴商业概念的理解,但企业家显然认为更适合他们的是普通常识,由此可知,学习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基础学起。材料二讲述了胡适对待学习的态度,由“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可知,学习是一个无尽的过程,要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材料三讲述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由材料可知要知行合一。总结三则材料,其共性是都在讲学习知识的方法、态度,其不同点在于三则材料分别侧重学习的基础、积累和实践。据此可知综合各材料,总写学习三要素,也可以选择某一材料,或者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 立意参考: 1、要做到知行合一。 2、要明确学习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要树立科学的求知态度。 4、求知要始终保持欣喜的心态。 素材: 1.“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山,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句话出自旬子的《劝学》,由此可见,积累是尤为重要的。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使人拥有渊博的学识。试想,如果没有那一步步的积累,怎会有千里之行?如果没有那一条条小溪的积累,怎会有海的波澜壮阔?如果没有那一本本书里知识的积累,又怎会有渊博的学识呢?积累是垒起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的砖石! 3.“知行合一”,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行文结构: 这是一篇发言稿,注意格式,开头要注意礼貌性的称呼、问候,结尾表达感谢聆听之意。 1.开头先介绍发言的主题,即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2.介绍“知”和“行”两个概念,明确自己的观点“做到‘知行合一,砥砺前行’,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积极的”。 3.分析为什么,怎么做。论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只有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才会有发展和进步”“那怎么做到有能力,立足社会呢?求知,求知,不断求知;实践,实践,坚持实践”。 4.联系现实,向老师和同学发出呼吁:“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5.结尾“放下借口,努力拼搏,才是知行合一!”再次点题。“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是实现梦想的前提”有极强的号召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_____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_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为政》篇中孔子认为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境界,他认为五十、六十岁分别应该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临结尾时,谆谆告诫后主应当自谋,以“__________________”,深思先帝遗诏。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妻、妾对自己的态度影射齐王,说齐王目前的处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诗》前两句采用不加修饰的语言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B. 《杂诗》开篇白描记言,诗末工笔绘景,全诗的表现手法依诗人之情运用得流畅自然。

C. 《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可谓“声态并作”,泛舟女子的形象和询问声都跃然纸上。

D. 《长干曲》中女子急于停舟相问“或恐是同乡”,侧面表现出了女子背井离乡、水宿风行、无人共语的孤零漂泊之态。

2.两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