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赖远明:破冻土难题 创天路奇迹
昆仑山下,一条闻名于世的钢铁大动脉穿过戈壁冻土,跨越雪域高山。这就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一天,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组织60多名外国专家,坐上开往拉萨的列车,心潮澎湃的赖远明也在其中。当列车员讲解到“主动冷却路基”时,赖远明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他转过头,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雪山,4年来千百次的实验情景在脑海中浮现……
2002年,寒旱所接到了国家关于解决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路基及寒区隧道问题的任务。青藏铁路中有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要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如何保证修建中冻土不融沉、路基保持稳定,西方人士曾判断“这是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
在冻土区修建铁路,传统保护冻土的方法是设置保温材料,“就好像为了保证冰棍儿不融化,给它盖上一层棉被保冷。”赖远明解释说,但用这种方法保温的冰棍儿早晚还是要化掉。因此,青藏铁路的设计思路要从“被动保温”转为“主动降温”。但主动冷却路基如何修建?从理论分析到试验数据在国内外冻土工程学研究中都是空白。
“我是处女座,做事情比较挑剔、追求完美,一件事情喜欢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去思考,曾经一行字推敲了一个星期。”赖远明笑称自己不善言谈,更喜欢思考。
“比如青藏铁路上的‘U’形块碎石路基,选择多大粒径的碎石最合适?在试验进行到第150天左右,我们终于找到了拐点——10~30cm粒径的块碎石降温效果良好,当粒径为22cm时对冻土的降温效果最好。”得到这个结果,赖远明如释重负,“心中的一块儿石头终于落地了”。
昆仑山隧道海拔4600 米,隧道向里打通600米左右时,赖远明进入隧道采集岩石样品。未打通的隧道内空气更加稀薄。“当时忙着采集样品没太顾忌,谁想到缺氧三个小时之后,头疼欲裂、恶心呕吐。”赖远明说,读书的时候,自己甚至能准确记住哪条公式在书上的哪一页,自从那次大脑长时间缺氧以后,自己的后脑勺时常会疼,记忆力也不如从前。
但是,这次“负伤”却解决了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昆仑山隧道衬砌和保温措施的参数优化设计问题,消除了冻胀和融化对这两座冻土隧道的破坏作用。这两个隧道目前已经服役10年,没出现任何问题。
赖远明的人生道路可谓平坦——198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1986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9年在寒旱所获博士学位,2000年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同年12月被任命为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看似平坦的人生缘何成就辉煌?“在我的人生的道路上 ,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几步”,赖远明说。人生中关键的第一步是在程国栋院士的极力推荐下,他破格进入了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程院士的理由是:国家太需要这样既懂土木工程又懂冻土,并愿意扎根西部的优秀人才了!当时的冻土专家多是地质地理专业背景,主要研究冻土的天然属性,难以在冻土路基结构设计方面提出精准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赖远明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这是我人生中关键的第二步,它给予我鞭策,为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下基础”。
关键的第三步,赖远明坦言自己差点儿走歪了。2008年,南方有所大学招聘副校长,赖远明动了回南方的念头。“程老师劝我一定要慎重作决定,南方没有冻土,一旦去了那里,我的学术研究将不完整、不系统。”赖远明也暗自给自己鼓劲,“刚来甘肃流鼻血、吃黑面馍馍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已经适应了西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冻土还有很多现象和机理没有揭示。”
说到这里,赖远明笑了:“现在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说我是甘肃人。”
来西部32年,结缘冻土21载,赖远明感叹,冻土研究这门冷门的学科,变成了热门的学科,冻土变成了“热土”,“但依然还有很多空白在等待我们研究,有很多与冻土领域关系密切的工程需要我们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
赖远明认为,青藏铁路给了他报效祖国的机会,他常常对学生说,做科研不仅要将论文发表到国际一流的杂志上,更要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
(摘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赖远明为在昆仑山隧道采集岩石样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解决了很多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B.在西部的32年间,赖远明为一心扑在冻土的研究上,推动了冻土研究这门冷门学科的发展,他表示还将为与冻土领域有关的工程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
C.设置保温材料这一传统的保护冻土的方法不适合青藏铁路的修建,因为保温材料的保温功能丧失,冻土就会马上融化。
D.青藏铁路中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修建中要使冻土不融沉、路基保持稳定难度极大,以致西方人士都判定“这是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中国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赖远明能“破冻土难题,创天路奇迹”的原因。
3.请结合文章分析赖远明在平坦的人生中成就辉煌的三个关键步骤,并联系现实举出实例谈谈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婆的悲伤
马婆从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那么要强爱面子的马婆,面对路人诧异的目光视若不见。仲秋的微雨浸润着马婆规整的套装,马婆的心凌乱成泥。马婆没有回家。她穿过两个十字路口拐进了龙泉湖公园,蹒跚地上了湖边八角亭。马婆斜靠在亭柱上,不知不觉收住了眼泪。过往的岁月就在马婆静静的呆坐里浮出了水面。
马婆还是马嫂的时候,精力全部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从幼儿的益智类训练开始,到剑桥英语、到奥数培优、到解题速效……正规不正规的培训班,只要不与正课冲突,马嫂都推着儿子上。马哥虽不太支持,可为了儿子的将来,只好认了。
儿子大学毕业去美国深造时,马婆费尽心机说服他留在了国外。之后,马婆和马爷就成了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尤其是马婆的妹妹。她的儿子成绩不太好,毕业后留在了本地。妹妹一生气就开骂,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
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得是什么日子。每天早上一起床,马爷就打开电视,一整天不让关。他说这样可以逼逼屋里的冷气。马婆嘴上不说,心里也难受。她觉得自己虽然有儿子,可常年过得却是没儿子的生活。马婆整晚整晚睡不着,睡不着就想儿子,就想如何证明自己有儿子。半月后马婆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马婆不再随随便便穿衣服了。就连上菜场也是整齐的套装,昂首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马爷说她,马婆硬硬地回嘴,我和那些没儿子人不一样,我有儿子,儿子在国外,怎么着也得给他充充面子。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儿子去国外后,马婆很少再与马爷争吵。用马婆的话说,这老东西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连儿子的面都难见,我得让他享享福。马爷没有享福的命,儿子在美国定居不到两年,他就失去了健康。一开始马婆没太当回事。等她知道不好时,马爷的腿已经不太听使唤了。马爷犯病是在早上,等办好住院手续时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好在马爷是轻微的脑梗,没耽误多大事。躺着输液的马爷,看到其他病人都有小辈陪着,羡慕得眼里几乎迸出血来。他一忍再忍,最后还是张大嘴巴哀嚎起来。马婆又累又急又尴尬,边向同屋的病人和家属道歉边劝马爷。劝着劝着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好在外甥及时赶到,止住了他们的哭声。
马爷出院后腿稍能走动,右胳膊和右手却失了灵活。马婆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除了监督马爷进行自我煅炼外,就是不停地帮他按摩恢复。马婆渐渐地瘦了,由原来的一百四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一十斤。马爷看着难受,有时忍不住骂儿子。马婆却不依,你知道啥,儿子不是没孝心,他在国外生活压力大,也难。马婆出门买菜仍旧穿戴整齐,昂首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
斜靠在亭柱上的马婆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小时。仲秋的微雨打湿了她的后背,马婆这才想起该给马爷做饭了。马婆小心地下了八角亭,走出了龙泉湖。
平静下来的马婆又想起她从妹妹家出门时的情景。今天是妹妹的六十大寿。饭后,妹妹当着她的面又骂起了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外甥喝多了酒,大着舌头回嘴,妈,你老……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一点……都不知道,我大姨和……大……姨夫的苦。外甥媳妇忙岔开了话。大姨,怎么不让姨夫来,就两站的路,来热闹热闹多好。马婆强忍着将落的泪说,对了,我得回去给他做饭了。外甥媳妇跑去厨房给马婆打包现成菜时,马婆挣脱妹妹的手就出来了。等外甥媳妇追出来,马婆已经走了二十多米远。听到喊声,马婆没敢回头,她怕自己满脸的泪吓坏年轻人。
马婆擦了擦眼睛,迎着仲秋的微雨向家走去。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不能倒下,她还要照顾马爷,她还得撑起这个家。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马婆从妹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这是马婆因外甥的话而想到自己家的处境时流下的悲伤之泪。
B.小说中马婆把全部精力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的情节,不仅突出了马婆的形象特点,也为后文写马婆晚年的处境做铺垫。
C.马爷看到马婆连上菜场也穿整齐的套装,昂首挺胸,微微地耻高气扬,觉得妻子爱慕虚荣,在外人面前充面子,于是数落马婆。
D.“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以景物描写结尾,运用比喻手法,暗示马婆未来孤独的生活,引人深思。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马婆的形象特点。
3.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2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导致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B.“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C.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用“网红”的那种生存状态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D.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C.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红”是指“网络红人”,原本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C.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D.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大多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著名企业家到商学院演讲,许多年轻人期待听到他对“区块链”“流量池”等新兴商业概念的理解,结果他们在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中听到的都是些普通的常识。
材料二:有人问胡适:“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知识呢?”胡适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材料三:《学习进行时》: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_____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_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