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2.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3.“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

 

1.C 2.①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斫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因爱生活而爱斫琴。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斫琴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认识了自己。③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古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父亲让我学习斫琴”,实际上是对“我”传承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3.①万物不可轻侮,不能以外表评判人和事物的价值。②做人不能丢了初心,要坚守理想,找到自己的位置。③多接触某一事物,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它。④成功、成才需要时间,要学会耐心等待。⑤做事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⑥挫折并不可怕,经历可以使人成长。 【解析】 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我”找到本心,是想表达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不以外表取人取物,不忘初心,坚守理想,要耐得住寂寞等。故选C项。 2.该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归纳概括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持文本的内容。明白小说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要表达什么主旨。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除了生计之外,还为了什么而斫琴。文中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明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斫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因爱生活而爱斫琴。文中写“我”砍了老家的一棵梧桐后,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两年,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表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斫琴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认识了自己。结尾借 “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琴为心声,人琴合一。”表达父亲让“我”学习斫琴,实际上是对“我”传承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3.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主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明确小说写了何人何事,领悟小说要表达的情感或道理。本题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有的直接,有的隐晦。文中父亲对“我”讲他曾经无心丢了他师傅的一块看似普通却珍贵的木头而追悔莫及,他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表明万物不可轻侮,不能以外表评判人和事物的价值。父亲当年说“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明我明白了做人不能丢了初心,要坚守理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我”在斫琴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个手艺,享受这个过程,表明多接触某一事物,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它。“我”砍了老家的梧桐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晾晒木材,用了两年的时间去打磨,表明成功、成才需要时间,要学会耐心等待。做事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生活本一帆风顺,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于是“我”迫于生计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斫琴的过程让我爱上了这个手艺,也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由此可以理解出,“我”的斫琴心语是,挫折并不可怕,经历可以使人成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 知识的半衰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短,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 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D. 学习知识应该粗中取精,去伪存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B. 文章以古人“书不多、诱惑少”反做出更大的成就为事实基础,提出要重视学习的深度。

C. 因为形成见识的前提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所以文章先从知识的宽度、深度谈起。

D. 文章在论述增长知识与见识的意义时,希望学生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知识半径扩大,难免会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C.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 学生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他复员后在家乡当了农民,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实身份才被发现,住院第二年去世。

③华为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害怕,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全球人都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不再束缚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并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每年暑期,总有许多3D电影刷爆朋友圈,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去电影院过“眼”瘾,感受身临其境的刺激。①______________专家表示,三维立体图形可能会损害儿童尚在发育中的视觉系统,触发或加重儿童潜在的视力问题。如果儿童使用成人眼镜观看,因为镜片间距等问题,就更容易出现上述现象。专家建议,②______________;年龄稍大的儿童观影也应该控制时间,以40分钟左右为宜,必须使用符合自己尺寸的儿童3D眼镜。总之,③________________,应该偶尔或者短时观看,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________。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________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________。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________当代文化风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沁人心腑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腑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平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