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少时避仇,客居江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少时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阳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从之,后入绿林中,遂与汉军合。更始立,以武为侍郎,与世祖破王寻等。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郸,请躬及武等置酒高会,因欲以图躬,不克。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武由是归心。

及谢躬诛死,武驰至射犬降,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世祖以为欢。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世祖击尤来、五幡等,败于慎水,武独殿,还陷阵,故贼不得迫及。

世祖即位,以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十三年,增邑,更封郇侯。将兵北屯下曲阳,备匈奴。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削户五百,定封为杨虚侯,因留奉朝请。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之,复拜武捕虏将军,合四万人击之。羌乃率众引出塞,武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武振旅还京师,增邑七百户,并前千八百户。永平四年,卒。

《后汉书•马武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B.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C.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D. 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通常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见解。

B. 增邑,指增加食邑。食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因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 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

D. 显宗,本文指东汉明帝刘庄,“显宗”是他的谥号,“明帝”是他的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武生逢乱世,择木而栖。他在王莽末年先跟随三老起义,后进入绿林军与汉军会合,在更始帝手下担任侍郎、振威将军。最后驰奔到射犬投靠刘秀。

B. 马武熟悉军事,战功卓著。他率军在北屯攻下曲阳,防御匈奴。显宗初年,他率部众引兵出塞,追击西羌到东、西邯,斩敌四千六百人,俘获一千六百人。

C. 马武胸怀豁达,敢说真话。经常醉后在皇帝面前当面折损同僚,评论他人的长短,没有什么避讳和顾忌的。光武帝故意放纵他,把这作为笑乐之事。

D. 马武追随刘秀,忠心不二。刘秀让马武率领旧部屯守邺城,马武不愿去,光武帝赞许他的心意。刘秀在慎水战败,马武独自殿后,保护刘秀撤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

(2)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

 

1. A 2. D 3. B 4. (1) 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当慰劳犒赏众将,马武总是起身在前面斟酒。 (2) (马武)因犯杀军吏罪,接受诏令带着妻儿回到他的封国。马武径直到洛阳,交还了将军印绶。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武”“丛台”“吾”“渔阳上谷突骑”“将军”“世祖”“兵”“我”“掾史”,虚词“之”“与”,标志性词语“曰”,“独”意思是“单独”,前省略主语“光武帝单”,意思是“光武帝单独与马武登临丛台”,所以“独与武登丛台”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CD两项。“习”意思是“熟悉”,“兵”意思是“军事,兵法”,作“习”的宾语,意思是“熟悉军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图谋作罢,光武帝单独与马武登临丛台,随口对马武说:“我得到了渔阳、上谷的突击骑兵,想让将军你统率他们,怎么样?”马武说:“我愚笨怯懦,没有谋略。”光武帝说:“将军长久统率部队,熟悉军事,岂能与我这个文笔小吏相同!”句子可以断开为: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故选A。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显宗’是他的谥号,‘明帝’是他的庙号”说法错误,谥号应是“明”,庙号“显宗”。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马武……他率部众引兵出塞”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羌乃率众引出塞”。所以率部众引兵出塞的是西羌,不是马武。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之”,代词,他,代指马武;“引置左右”,省略句,“引(之)置自己左右”,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每”,每当;“劳飨”,慰劳犒赏;“辄”,就;“斟酌”,斟酒;“斟酌于前”,介词结构后置,“于前斟酌”,在前面斟酒。(2)中“坐杀军吏”省略主语“马武”,翻译时补齐;“坐”,.因……犯罪,触犯法律;“受诏”,接受诏令;“将”,带着;“妻子”,妻子儿女;“就国”,指回到他自己的封国;“径”,径直;“诣”,到;“上”,上交,交还;“上将军印绶”交还了将军印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成现实可能。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酿不出“好酒”,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一些现象。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于显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

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采取文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C.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有可能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2.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3.“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 知识的半衰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短,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 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D. 学习知识应该粗中取精,去伪存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B. 文章以古人“书不多、诱惑少”反做出更大的成就为事实基础,提出要重视学习的深度。

C. 因为形成见识的前提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所以文章先从知识的宽度、深度谈起。

D. 文章在论述增长知识与见识的意义时,希望学生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知识半径扩大,难免会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C.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 学生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资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张国福原名张国富,是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他复员后在家乡当了农民,改名为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多年,连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实身份才被发现,住院第二年去世。

③华为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害怕,受到美国打压。但这却让全球人都知道了华为的强大。面对未来的发展,华为非常有信心。其强大的研发能力,让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不再束缚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你对“成名观”的认识与思考的文章,并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栏目撰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