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之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句为课外,见文中画线的句子;②③④句为课内)

①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彼且奚适也?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C 2.D 3.D 4.(1)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2)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他将要到哪里呢? (4)希望陛下怜恤我愚拙的诚心,成全我微小的心愿。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译文: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迎送瓦剌使臣”一句中,“瓦剌”是明朝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在这里迎送的不是部落,而是各部落的使者,所以在“使者”后断句,据此可排出AB项; “七月又复刈草”是完整的句子,所以在“刈草”后断句,据此可排除D项。 故选B。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秦始皇”错,“秦始皇”是其自称的,不是谥号;“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错,“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故选D。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错,兵部并没有采纳罗亨信的建议。 故选D。 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有: (1)“计臣”:谋臣;“但”:只;“务”:追求;“固”:稳固;“将谁与守”:宾语前置,应为“将与谁守”,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2)“奚以……为”: 哪里用的着....呢;“之”:到;“南”,名词作动词,往南飞。 (3)“且”,将;“奚”: 文言疑问代词,哪里;“适”,往;“奚适”,宾语前置,应为“适奚”,到哪里。 (4)“矜悯”:怜悯;“听”:成全;“微志”:微小的志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调:变换官职。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郎署 B.非臣陨首所能

C.臣具以表 D.是以区区不能废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而莫之夭阏者

C.奚以知其然也

D.访风景于崇阿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为鲲 名:名字

B.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C.听臣志,庶刘侥幸 微:微薄

D.奉对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所以与父亲有很深的矛盾。

B. 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感到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的做法不以为然而又无可奈何。

C. 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 常远在青海茫崖矿区那边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期间,接触到了中国底层的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2.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3.小说是如何刻画常远这个人物的?试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