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1.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B.“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C.“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

D.“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

E.“野老逢迎一散怀”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

2.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

 

1.BE 2.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由悲愤、伤心转为豁达。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叙述自己历尽人生艰难,感叹世事的无奈,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伤心。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分析有误,“吾生扰扰实无乐”体现的应是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E项“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理解错误,“野老逢迎一散怀”应是尚有乡野老翁相处的宽慰。所以选B项E项。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中“吾生扰扰实无乐”体现的应是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而“人事悠悠那可谐”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颈联中“忧患向来侵绿鬓”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尾联中“京华旧友凋零尽”联想到旧友凋零,“野老逢迎一散怀”应是尚有乡野老翁相处的宽慰。分析整首诗,诗人的情感变化应是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转为豁达、宽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注:①孛来:鞑靼东蒙古的领袖。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3)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来体现阿房宫长桥的壮美、楼阁间的通道所建之高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晨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新华网《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李克强总理的话让我们明白:阅读不只是知识分子、学生的功课,而且是中国人应有的生活方式。阅读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还是国家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源泉,是关乎人类文明传承的大事。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精神财富,并终身受益。

----李和平《高质量“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

材料二:

“许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地获得阅读资源、开展阅读行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就每个人的阅读行为来说,的确是个人的事,每个人读多少,什么时候读,甚至读什么,政府很难做出统一的规定。但是,在全民阅读问题上,政府不是没事可干而是大有可为。”

国民阅读调查组负责人徐升国认为,现代社会,阅读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穷人家的孩子通过阅读也可以改变命运。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当然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全民阅读立法的核心不是限制公民个人阅读的自由,而是明确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

----《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当比个人“上心”》

材料三:

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从时空上极大拓展了个人视野,理固宜然。但在传播快时代,资讯从不足变得过剩,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但接触信息无法替代沉静思考,毕竟,在触摸屏滑动指尖,与手抚简篇、感受墨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传统阅读的过程,既是追随作者的笔触,其实也是在思索中与另一个自己对话。

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专门出书倡导“慢阅读”,强调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美国篮网队后卫肖恩·利文斯顿接受采访时就曾谈到,他通过阅读赫尔曼·黑塞的名著《席特哈尔塔》激励自己找回了状态。巴克莱中心球馆更衣室的一本蓝色小书,蕴含着让人度过危机的精神动能,这正是书籍的魅力。

----李浩燃《回归阅读是一种自我救赎》(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

B.全民阅读重在“全民氛围”,如果国家能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全民阅读就能在短时期内良好地实现。

C.阅读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应当“上心”,个人也应“上心”。不知从哪一本书读起的年轻人,可以从倾心于全民阅读的公众人物提供的书单开始。

D.现在不是一个资讯匮乏的时代,而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大家在阅读手机的时候大都是匆匆浏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过去的“倡导”,升级为如今的“大力推动”,这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国家对全民阅读重大意义认识上的升华。

B.从材料一可见李克强总理对阅读的定位和期许很高,他的阅读生活是自觉追求高质量的。

C.传统阅读受到互联网新媒体阅读的冲击,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通过电子终端进行的浏览,成为了一种有益的阅读补充形式,值得大力倡导。

D.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只有摆脱了对阅读的实用、功利目的,阅读行为才会根植于精神,融入人们的气质。

3.以上三则材料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

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

④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

⑤“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

⑥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B.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

C.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

D.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B.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C.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D.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B.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

C.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

D.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这奖早该取消了啊……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全都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