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处处有镜子,除了一般的镜子,人、事也都可为镜。通过不同的镜子,我们可以整理衣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长,还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生活需要一面镜子 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用好的心情和态度去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美好,而你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诸葛先生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先生就是用这面镜子,照亮了他的一生,令世人景仰。 穿衣搭配需要镜子;淡妆浓抹需要镜子;科学研究也需要镜子。所以说:生活需要一面镜子,一面好镜子!镜子,是一种品格。是品格,就会有高尚和低劣之分。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豁达。他们各有自己的“镜子”,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然而,选择低劣“镜子”的人亦有之。“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大宰噽!”大宰噽便在吴王面前为越国求情,这么一来,他就成了奸臣,吴国的“叛徒”;“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是小人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国贼,然而人各有“志”,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镜子”的选择。 镜子,是一种语言。拥有一面好镜子,就拥有了“忠言”,也许它“逆耳”,却“利于行”。如果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战胜与朝廷呢!如果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忠言,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呢!他们懂得了拥有忠言逆耳“镜子”的重要性,他们明白这面“镜子”胜过百万黄金。像商纣王那样视忠言为不逆,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项羽不愿从谏如流,以致无颜江东父老,酿成自刎于乌江的悲剧。可见,不懂拥有“镜子”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在生活中,会有许多面“镜子”让我们去选择拥有,我们需要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镜子”,必须要有崇高而坚定的信念。就算“举世浑浊”,我仍要“独清”。因为,我需要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中心词语是“镜子”,材料中写道“生活中处处有镜子,除了一般的镜子,人、事也都可为镜。通过不同的镜子,我们可以整理衣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长,还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这让我们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尤其是后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古代的统治者以人为镜,于国于民大有裨益,身处现代的我们同样也应如此,有一个良师益友做你的镜子,照出你的不足,纠正你的错误,你才能少犯错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以人为镜、激励前行 以他人为榜样 借鉴别人的经验 生活中需要“镜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心静如镜 可用素材: 1.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满腔激情,长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在此结束了他金戈铁马,孤寂凄清的人生,这一年,他才27岁…然而,如此有才,少年时曾被韩愈看好的小伙,怎会落到如此地步?是他太脆弱了,经不住打击,由于父亲“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谐音,他不能考取进士,只好在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小官,被贬之后,郁郁不得志,最终走向灭亡。可惜啊!当年的李贺并不知道,其实生活是一面镜子,愁眉苦脸的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而只有爽朗乐观的看生活,美好的生活才会对你笑逐颜开! 2.李白在不得志时,一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世人为其开朗乐观而感敬佩;苏轼在不得志时,一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爽之气无不四射!不约而同地,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诗人,而可怜的李贺,如果当时亦能豁达乐观,是不是也成为了不朽的佳话呢?关于唐太宗的这句话,我认为最佳的实践者莫非太宗本人了。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统治期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的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宗好读书,特别是史书,当他还是秦王时,就在秦王府设学士府,收集各类史书,每天都要认真阅读,他继位后,总结隋亡的特点,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巩固了李唐王朝。不得不说,如果没有隋炀帝这面镜子,是否有“贞观之治”还是个未知数。 3.从前,有一个旅行者到沙漠旅行。无情的沙漠隐藏起所有的水分,他饥渴难耐,焦躁不安。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在沙漠上行走着,这时他看见了一颗小石头挡在前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它一脚踢开。那颗不显眼的小石头确如尖利的匕首割破了他的脚趾,也悄悄地为他打开了一扇死亡之门。他的脚趾血流不止,血腥味招来了天空中的“杀手”秃鹫的吸引力。它们追赶着旅行者,向他伸出了利爪。然而很幸运,旅行者躲过了秃鹫的追赶,他躲在一个隐蔽的地方。但是他却不知道,死神正在一步步地逼近,这是食人蚁的地盘!就这样,他因为一颗小小的石头,而丧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实,那不过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罢了,他又何必与一块石头过不去呢?就因为他那充满敌意的一脚,生活回报他的是死亡。但如果当时他绕过石头走,结果就不会这么残酷了。生活就是这么公平,如同一架天平,你在右边加上多重的物体,生活就会让你在左边加上等质量的砝码,使之保持平衡。你对生活充满仇恨和怨气,它也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对你。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生活需要一面镜子”这一中心论点从“李白”“苏轼”等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意] 戈•帕里塞

大鼻子彼耶罗是个银行经理,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他在寻找一支笔。他越找越着急,像孩子似的绝望和痛苦,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平日里只要他看到这支笔,当年的情景过电影似地展现在他眼前。

他的目光盯着文具店的玻璃橱窗:那支钢笔与其它的几支笔放在一起,一根橡皮圈把它固定在紫红色丝绒作衬垫的小盒子里。笔杆是用蓝白相间的电木制作的,深蓝色的底子配上孔雀石的各色花纹,非常好看,那上面的纹路令人想到珍珠贝母。有一天,外祖父发现了他眼中流露的这种怯生生的羡慕的神情。

“你真的喜欢这支笔吗?”

“是的,我很喜欢。”彼耶罗说道。他的声音轻微而颤抖,外祖父几乎听不清他的话,但老人充满柔情的双眼闪出一道共鸣的光。他们走进了文具店。

那天是1944年1月22日。文具店坐落在威尼斯城阴暗而又弥漫着烟雾的一条小巷子里。空中飘落着什么东西,不知是雨丝还是灰尘。或许是烟筒里冒出来的煤烟微粒,或许是下午降雾。彼耶罗不懂当时发生的事。

老板从彼耶罗手里把笔拿了过去灌上蓝黑墨水。笔尖被浸在截棱锥形的佩利康牌的墨水瓶里,彼耶罗听见钢笔橡皮管的吸墨水声。随后,老板就把那支笔装在仿鳄鱼皮制作的硬纸笔盒中。

岁月流逝,过去快40个年头了,彼耶罗还记得出店门时听到的一声枪响,看到三个德国警察步履艰难地消失在小巷的浓雾之中。而今,那烟筒里喷出的煤烟微粒,以及那潮湿的石板路面,重又浮现在梦中。

从那时起,那支自来水钢笔陪伴着他来到学校,与他共同完成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等所有的课程。那支笔还随同他去外祖父住的乡下。在一间用炉子取暖的小屋子里,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本字典。当他听见机枪对着一位英国战俘扫射的声音时,彼耶罗的上衣口袋里就装着那支自来水笔。那个英国人是浅黄色的头发,脸色苍白,衣衫褴褛,脸朝着别墅的围墙。彼耶罗想,要是他处在那个英国人的位置上,那么,他的那支钢笔就会被打得粉碎了。

随后的几年,彼耶罗一直生活在农村里,那时他吮吸到的是乡村的气息,看到的是小巷中滴着烟油的烟筒,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体验了农民的生活。他跟外祖父一起生活,令人难忘的是采萄萄季节和萄葡酒的醇香味。彼耶罗觉得少年时代统统寄托在这支自来水笔之中。他觉得,笔丢失了,他的生命消逝了。

彼耶罗绝望地哭出声来了。身边的妻子睡得正甜呢。隔壁房间里是两个儿子。他很爱他们。他们都生活得很好。现在,他忽然觉得他们与自己的差距是那么大、那么遥远。那蓝底白条的欧洛牌金笔跟他们有何相干?那墨水瓶和各色各样的墨水瓶,与他们有何相干?毫不相干。再往后,再往后……要是那支钢笔不再在床头柜里的话,那以后发生过的一切又如何存在呢。

他从床上爬起来。妻子眯缝着那珐琅般明亮的天蓝色的眼睛,埋怨地哼了一下。彼耶罗没听见,在绝望中他是什么也听不见的。他冲到床头柜跟前,像在梦中似地急忙打开了第二个抽屉,在几块手绢和换洗的衣服旁边,那支自来水钢笔在那里呢!电木制作的笔杆,蓝白相间,只是五彩的杂色已发白,贝母色也发黄了。

彼耶罗戴上眼镜,把笔捏在两个手指中间。他先是哭,后又笑。他手里拿着小记事本走到厨房里去,就像他祖父一样每天在银行在他那个小记事本上记着一些日常琐事。他在上面写道:

“1979年7月17日夜里。梦见找不到外祖父送我的那支欧洛牌金笔。痛苦至极,以为自己肯定要死了。到床头柜里去找,找到笔后,我吻了它。笔还在,我亲爱的笔还在。”

他回去睡觉,像平时一样,很快就入睡了,没再做梦。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步行去银行,心情像往常一样好。除了喝杯咖啡以外,他还津津有味地吃了块甜点心。点心涨价了:一块要250里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梦”总绾全篇,以主人公梦中寻笔、梦醒找笔为主线,中间穿插文具店买笔、少年求学、乡村生活等内容,结构紧凑。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不受限制,笔触自由,便于展示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

C.小说虽然描写到街头枪声和屠杀场面,但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点到为止,这和一般的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所不同。

D.小说善用细节传情达意,妻子“睡得正甜”“埋怨地哼了一声”,暗示了妻子对他的不理解,夫妻感情隔阂比较深。

2.请分析小说结尾一段的妙处。

3.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探究“笔”承载的丰富内涵。

 

查看答案

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野马也,尘埃也,______

(3)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

(4)予独爱莲之出运而不染,_____

(5)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6)无丝竹之乱耳,______

(7)仰不愧于天,______

(8)粗缯大布裹生涯,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晓至湖上

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1.诗中哪些景物扣住了“晓”字?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简要赏析“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句的表达效果。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比较,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相者        距:抵抗

B.更始乃憙      征:征伐

C.书切责之    遗:给予

D.帝令憙边事    典:主管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2)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4.结合全文,概括赵熹的形象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