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巧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屡见不鲜。然而,①________,也引发了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②_________,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相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③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华为今日正式发布自有操作系统:鸿蒙!消息甫出, 燃爆舆论场。
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人们都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 ,不下“先手棋”,不抓住创新主动权,如何避免“卡脖子”?怎能化危为机?不必妄自菲薄,也无需妄自尊大。鸿蒙一开,并不等于 ,用任正非此前的话,就是“我们仍然缺乏良好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整个系统建立良好生态,需要时间,也需要机会。更何况,面对“群狼”环伺,( )。
鸿蒙一开天地宽!华为加油,中国加油, 中华当有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猝然 深思熟虑 万事亨通 切记
B.猝然 谋深计远 万事亨通 谨记
C.顿时 谋深计远 万事大吉 切记
D.顿时 深思熟虑 万事大吉 谨记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B.无论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还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C.无论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还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隐忍与坚守,华为的抱负。
D.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人们都从中看到了华为的隐忍,华为的坚守与抱负。
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百倍的努力,不断的超越,才能实现突围
B.百倍的努力,不断的超越,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突围
C.我们要实现突围,只有百倍努力,不断超越
D.我们要实现突围,更需百倍努力,不断超越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月亮升起和缓慢移动的过程,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3)杜甫在《望岳》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其南北坡产生一面昏暗、一面明亮的奇异景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 第三、四句,描写了古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 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出诗人的落魄、衰老。
D. 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馀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鲁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馀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B.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C.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D.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灭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B.金紫光禄大夫,古代文官官职名,初为加官,无职掌,隋唐以后为散官,在元代为从一品。
C.世祖,古代皇帝庙号,一般用于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统一天下的君主。
D.虎符,即兵符,是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持符者拿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良招募有方,民心归附。金末时局动荡,各地招募军队自卫,他带领民众以水为屏障,建造船只,采蒲根、捕鱼维持生计,归附的人多得难以容纳。
B.子良善于用兵,取得胜利。夏全联合大军攻打宿州,子良与守将偷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后他又带领部下活捉了想加害他的泗州知州。
C.子良爱护百姓,宅心仁厚。他曾率众救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百姓数万人,也派兵保护出城寻找食物的百姓,对于想到别地去的百姓,他也以船只资助。
D.子良生前加官,死享哀荣。他先后担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归德、泗州总管等职,被赐予金符、虎符;死后受追赠和追封,得到谥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
(2)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茶
李永生
①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绝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座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儿。将附近村庄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山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百上千只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移动,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②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僧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
③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须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嘚嘚”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④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地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两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有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⑤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绝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⑥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出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洌。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⑦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
⑧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⑨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⑩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吗?
⑪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它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⑫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⑬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⑭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户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
B. 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
C. 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泉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D. 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驮水的任务。
2.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
3.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都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