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首先看要填写的句子的位置,处在段首,应当是一个总领句。然后分析这段话的层次,有三层,一是“对于创作者来说”,一是“对于欣赏者来说”,最后有“总之”。分析这三层的关键词,“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强调的是“创作者”“体验”;“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 强调的是“欣赏者”“体验”;最后的总结“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强调的也是“体验”。再注意跟前句“艺术活动不可无‘我’”的衔接,据此得出答案: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的国庆假期,微信朋友圈里少了很多打卡式的旅游照片,多了不少旅游过程细节的感悟分享;少了很多_________的定位,多了不少对旅游地历史文化的考究……(    ),其中的点滴变化无不反映出国人物质文明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丰富。

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注重旅游的品质,过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_________式的旅游,已转变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定制化、个性化旅游,虽然方式各异,却都充分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得到不断满足。

年休假制度的完善让国庆假期不再是出游的首选,更_________的休息时间让人们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使得旅游不再是节假日的“特产”,朋友圈中时时都能看到发自世界各地的旅游感悟,时时都能在“诗与远方”中获得幸福。

朋友圈切口虽小,但却能_________社会变化,展现社会进步。这变化是全面小康即将到来的缩影,这进步更是中国梦不断照进现实的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夸耀式    蜻蜓点水    充裕    洞察

B.炫耀式    走马观花    充沛    洞悉

C.炫耀式    走马观花    充裕    洞悉

D.夸耀式    蜻蜓点水    充沛    洞察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朋友圈这面镜子折射着国人的生活方式

B.朋友圈是折射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

C.国人生活方式通过朋友圈这面镜子折射

D.国人生活方式折射在朋友圈这面镜子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方式各异,却都充分表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不断地得到了满足。

B.方式虽然各异,却都充分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得到不断满足。

C.虽然方式各异,却都充分表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得到了不断的满足。

D.方式虽然各异,却都充分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断得到满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白居易以四周的安静烘托她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反问引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3)有些美好的东西往往用言语难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中的这两句正可以表达这种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乱让作者饱受磨难,家境贫困,故而开篇“何事居穷”的质问就带有强烈的愤慨,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作者对此深感慰藉。

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语,作为长辈,作者谆谆告诫弟侄年轻时要珍惜时光勤勉求学,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D.这首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对弟侄的劝勉也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仲淹称其才,乃以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改大理寺丞,知当涂、邵武二县,迁殿中丞。会禁中火,诏动火所从起,宗谅与秘书丞刘越皆上疏谏。宗谅曰:“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然诏狱未释,鞠讯尚严,恐违上天垂戒之意,累两宫好生之德。且妇人柔弱,箠楚之下,何求不可?万一怀冤,足累和气。祥符中,宫掖火,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疏奏,仁宗为罢诏狱。时拿献太后犹临朝,宗谅因请太后还政,而越亦上疏。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后迁左司谏,坐言宫禁事不实,降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久之,通判江宁府,徙知湖州。元昊反,除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那使为备。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搞士卒;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

仲淹荐以自代,擢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遣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

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二·滕宗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B.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C.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D.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因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试是对科举的补充,皇帝召见人才进行面试,合格者直接任职。

B.祥符是宋真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为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独有。

C.文中赠指古代帝王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表示褒奖。

D.中使是皇帝从宫廷中派到外地负责调查或传令的使者,多为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宗谅有才。同年进士范仲淹赞其才华,还推举他代替自己的职务,他本人也注意培养人才,任职地方时喜欢兴办学校,尤以湖州为盛。

B.滕宗谅智慧。宫中失火,为避免冤情,他以严刑逼供将违背上天,连累两宫好生之德为由,并以先帝为例,劝皇帝修明政令以预防灾祸。

C.滕宗谅勇敢。定州兵败之后,泾州兵力不足,身为知州的他身穿军服,与数千农民登上城墙以侦查战场形势,并通告附近州郡做好防备。

D.滕宗谅遭劾。御史梁坚弹劾他耗费公款十六万贯,这笔巨款其实是他初至泾州时按照先例犒赏各部羌人、偶尔送钱给游士和老朋友所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

(2)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色素色纸作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肽。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的通草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珠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群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刚从幼儿园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⑦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父亲与“我”之间、“我”与儿子之间平等尊重,温情脉脉的关系。

B.父亲绝顶聪明,性格随和,感情淡漠,醉心各种玩意。母亲过世他仍有心情把冥衣做成各种花样。

C.孩子有时叫我“老头子”,连孙女也跟着叫,不是没有教养、不尊重长辈,而是家庭亲情的体现。

D.本文落笔细微,小中见大,细腻中显深情,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2.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我”与父亲之间“兄弟”一样的父子关系?请结合全文具体概括。

3.文章为什么要写孩子与“我”之间产生分歧的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