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高三年级学生李小华写给学校宿管中心的一则申请,在格式、用词和语法上有五处不...

下面是高三年级学生李小华写给学校宿管中心的一则申请,在格式、用词和语法上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申请

宿管中心,我是住在1栋101寝室的李小华。因为与同寝室同学的作息习惯截然不同,致使睡眼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睡眠,确保学习效果,以便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坚决要求调换宿舍,请务必同意。

2019年10月10日

 

①称谓“宿管中心”应单独成行顶格书写,并在其后加冒号;②落款处在日期上方一行落姓名;③“足够的睡眠”后加“时间”(或改为“高质量的睡眠”);④“坚决要求”改为“申请”;⑤“请务必同意”改为“敬请批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以及用词是否准确、得体,有无语病等。 本题格式有两处错误,一是称呼应单独成行顶格写,二是落款应先写姓名后写日期;“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宾语中心语残缺,“足够的睡眠”后加“时间”;“坚决要求”语气太生硬,改为“申请”;“请务必同意”语气生硬,表达不得体,改为“敬请批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的国庆假期,微信朋友圈里少了很多打卡式的旅游照片,多了不少旅游过程细节的感悟分享;少了很多_________的定位,多了不少对旅游地历史文化的考究……(    ),其中的点滴变化无不反映出国人物质文明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丰富。

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注重旅游的品质,过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_________式的旅游,已转变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定制化、个性化旅游,虽然方式各异,却都充分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得到不断满足。

年休假制度的完善让国庆假期不再是出游的首选,更_________的休息时间让人们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使得旅游不再是节假日的“特产”,朋友圈中时时都能看到发自世界各地的旅游感悟,时时都能在“诗与远方”中获得幸福。

朋友圈切口虽小,但却能_________社会变化,展现社会进步。这变化是全面小康即将到来的缩影,这进步更是中国梦不断照进现实的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夸耀式    蜻蜓点水    充裕    洞察

B.炫耀式    走马观花    充沛    洞悉

C.炫耀式    走马观花    充裕    洞悉

D.夸耀式    蜻蜓点水    充沛    洞察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朋友圈这面镜子折射着国人的生活方式

B.朋友圈是折射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

C.国人生活方式通过朋友圈这面镜子折射

D.国人生活方式折射在朋友圈这面镜子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方式各异,却都充分表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不断地得到了满足。

B.方式虽然各异,却都充分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得到不断满足。

C.虽然方式各异,却都充分表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得到了不断的满足。

D.方式虽然各异,却都充分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断得到满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白居易以四周的安静烘托她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反问引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3)有些美好的东西往往用言语难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中的这两句正可以表达这种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乱让作者饱受磨难,家境贫困,故而开篇“何事居穷”的质问就带有强烈的愤慨,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作者对此深感慰藉。

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语,作为长辈,作者谆谆告诫弟侄年轻时要珍惜时光勤勉求学,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D.这首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对弟侄的劝勉也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仲淹称其才,乃以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改大理寺丞,知当涂、邵武二县,迁殿中丞。会禁中火,诏动火所从起,宗谅与秘书丞刘越皆上疏谏。宗谅曰:“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然诏狱未释,鞠讯尚严,恐违上天垂戒之意,累两宫好生之德。且妇人柔弱,箠楚之下,何求不可?万一怀冤,足累和气。祥符中,宫掖火,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疏奏,仁宗为罢诏狱。时拿献太后犹临朝,宗谅因请太后还政,而越亦上疏。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后迁左司谏,坐言宫禁事不实,降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久之,通判江宁府,徙知湖州。元昊反,除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那使为备。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搞士卒;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

仲淹荐以自代,擢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遣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

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二·滕宗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B.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C.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D.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因虽曰人/事实系天/时若诏书亟下/引咎涤瑕/则中外莫不感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试是对科举的补充,皇帝召见人才进行面试,合格者直接任职。

B.祥符是宋真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为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独有。

C.文中赠指古代帝王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表示褒奖。

D.中使是皇帝从宫廷中派到外地负责调查或传令的使者,多为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宗谅有才。同年进士范仲淹赞其才华,还推举他代替自己的职务,他本人也注意培养人才,任职地方时喜欢兴办学校,尤以湖州为盛。

B.滕宗谅智慧。宫中失火,为避免冤情,他以严刑逼供将违背上天,连累两宫好生之德为由,并以先帝为例,劝皇帝修明政令以预防灾祸。

C.滕宗谅勇敢。定州兵败之后,泾州兵力不足,身为知州的他身穿军服,与数千农民登上城墙以侦查战场形势,并通告附近州郡做好防备。

D.滕宗谅遭劾。御史梁坚弹劾他耗费公款十六万贯,这笔巨款其实是他初至泾州时按照先例犒赏各部羌人、偶尔送钱给游士和老朋友所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

(2)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