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A.“无恶意的闲人”指:                   

B.“有恶意的闲人”指:                   

3.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

 

1.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意思是人类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2.无恶意的闲人:一般的庸人们。有恶意的闲人:那些走狗,帮凶,御用文人们。 3.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因为人类前行的历史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请愿是不在这些代价和牺牲之列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原句子,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词语的含义。 本题,原句在本段的第三行,本句用比喻的手法,把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然后找到历史和煤的形成的相似点:都是付出巨大,收获很小,意味着需要历史前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在语段第二行,主要分析“有恶意和无恶意”中“恶意”的意思,“恶意”就是残害同胞,欺压百姓,因而得出这类人就是走狗,帮凶,御用文人们,自然得出另一类人就是普通的庸人。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分析,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徒手请愿”在语段第三行,结合“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可知对徒手请愿持否定的态度,接着分析原因:徒手请愿的牺牲很大,最后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查看答案

依照示例,从司马迁、屈原、庄子、鲁迅、周晓枫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适当有所增减)

例:冰心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仇恨不能把我拉入深渊,童心能把我引入爱的天国;困难不能使我消沉,乐观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他所著的《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传统结构,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为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

B.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擅长诗文,其《兰亭集序》记录了东晋文人的一次具有风俗和文化意味的集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艺术作品。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这四部悲剧就是他著名的“四大悲剧”。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此小大之辩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