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些电商平台会利用满减、红包、优惠券等活动,通过“先涨价再促销”的方式,以假折扣误导消费者。某些网店经营者为吸引消费者,不惜在商品标题或宣传页面中夸大甚至虚构部分产品功效或性能。许多商家以次充好,混搭销售劣质商品。还有许多商家把钱花在“刷单”上,很多消费者容易被虚增的部分好评或销量蒙蔽。网购不仅要看商品评价和成交量,还要注意销量突增或突减现象。不少网店经营者断章取义,利用声明、规则、通知等形式“秒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且常常利用合同约定,使用技术手段强行搭售,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一些“网络专供款”不仅质量参差不齐,售后待遇也大相径庭,售后维权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这种既费时又费钱的等待对干消费者来说是一种煎熬。部分不良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消费层次等特征,定向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容易导致订同样的酒店、买同样的服务,苹果手机用户比安卓手机用户贵;同样的打起点和终点,不同用户价格也不一样。
(摘自《市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网购的八大“陷阱“》,《盐阜大众报》)
材料二:
不再“单纯”的微信朋友圈已发展为网络营销的一种常见方式和渠道,由此衍生出的购物纠纷事件也频频发生。微信属于社交媒体,通过微信朋友购物,卖家很分散,而且没有一个像阿里或其他电商这样的专业电商平台来规范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没有对卖家资质的审核、验证以及信用评价,导致微信朋友圈的卖家质量和信用良莠不齐。从平台的角度来讲,作为社交平台,微信上很多信息都很私密,平台基于对用产隐私权的尊重,不能监控人们的日常通信,所以发在朋友圈的广告以及微信交易确实很难监管。
据统计,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1.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诸多消费纠纷——2018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68.2万件,同比增长高达126.2%,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等成为投诉的主要问题。
(摘自《微信“朋友圈”渐成“商业圈”,网购还有多少痛点待解》,《光明日报》)
材料三:
针对网购行业的种种乱象,201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义务,同时还强化了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这无疑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也再次表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线上网店还是线下门店,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不能突破合规的基本框架。
无论是电子商务法对商家行为的规范,还是平台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质都是对整个电子商务行业规则的重塑。当然,从缺少规则、野蛮生长向透明化、规范化过渡,可能会伴有转型阵痛,但从长远看,只有电子商务经营者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来参与市场竞争,履行自身义务,整个电离行业才能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要真正让网购环境清朗,必须构建起买卖双方和监管者共同发力的消费环境。盼望随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断落实、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网购平台的自我净化以及消费者维权意愿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网购商品不仅能让人们买得放心,而且用得舒心。
(摘自《对网购乱象不能“自认倒霉”》,《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商平台的满减、优惠券等促销手段都存在着假折扣,还有夸大其词的宣传,购物时应多比较甄别。
B.微信购物不同于专业的电商平台购物,卖家的资质审核、验证等问题难以进行,卖家的品质和信用也很难得到保障。
C.政府相关部门出重拳、立法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经营活动都要符合规则。
D.当前电子商务仍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从长远看,只要制定法律法规去约束电商,对电商平台就有益处。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平台上,商品评价和交易量是购物参考依据,但如果某商品销售量突增突减则是商家在“刷单”。
B.一些“网络专供款”商品品质较差,其售后服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周期较长。
C.当前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增长迅猛,但实际上也存在诸多痛点,由网购引发的消费纠纷成倍增长,问题突出。
D.只有构建起买卖双方和监管者共同发力的消费环境,才可能有真正清朗的购物环境、舒心的购物体验。
3.要规范网络购物市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劳动文化,是一种伸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一句话,劳动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劳有)、依靠劳动者(劳治)、为了劳动者(劳享)的文化。
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当、合理的位置。但是,如果全社会不出现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氛围,那么,不论是劳动文化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还是劳动法律和政策,都难以变成现实。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作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普及,二是把劳动文化贯穿于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如此一来,劳动教育(以下简称“劳育”)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就浮出水面了。
当前把劳育列入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次。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劳工神圣”文化大潮中,蔡元培首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这一方针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实施。1957年毛泽东强调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1958年补充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6年毛泽东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高度重视劳育和政治教育。1995年通过并实施的《教育法》恢复了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提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增加美育,提倡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育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劳育,可以多多吸收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育经验,回归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作为劳动者、自食其力者、自然改造者和社会合作者的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劳育的核心是确立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所谓劳动历史观,就是确认劳动(包括智力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主要推动力。这并不是说,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推动力,而是说劳动相对于权力、资本等而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优先地位,其他因素的缺乏只会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而一旦停止劳动,整个人类文明很快就会土崩瓦解。自然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的价值高于权力、资本等的价值,后者都是从劳动中派生出来的。从劳动观念(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这一原点出发,产生和延展出由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内容构成的劳育的完整体系。
劳育以提高学生改造自然能力为基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知识的增进和智力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和体力的增强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有专家因此把劳育包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过程,精辟地概括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摘编自王江松《劳动文化的复兴和劳动教育的回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依靠劳动者、为了劳动者的文化,它要垄断全部文化。
B.当前教育加入劳动教育是对五育并举的肯定,是对历史发展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
C.劳动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劳育是让人作为劳动者回归其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D.劳动的缺乏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劳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时先详细解说了劳动文化的具体内涵。
B.文章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中国劳育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一个时期劳育的重点。
C.文章在论证劳动历史观时,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讨论了它的本质特征。
D.文章在论证劳育的基本任务时,强调其重要性高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力、资本等从劳动中派生而出,其价值低于劳动的价值,说明劳动比权力、资本等重要。
B.每个时代都有着这个时代特别的劳动教育内容,当前的劳育要能够体现时代性。
C.如果把劳育融入教育体系,就要准确掌握劳育与其他四育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D.包括体力和智力在内的劳动是人类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劳动是财富之父。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史铁生《我与地坛》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楚辞.渔父》
根据以上的材料,谈谈你的人生感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 800;不得抄袭套作。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_______,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父》)
(4)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5)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庄子《逍遥游》)
(6)渔舟唱晚,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以下甲乙两段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项脊轩志》)
(乙)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①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①素节翁:归有光高祖祖父归度,字彦则,号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百人而聚 率:大抵
B.出门而诳其父兄 诳:欺骗
C.通于《六经》之大指 指:指向
D.大母过余曰 过: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客逾庖而宴
B.归氏至于有光之生 先妣抚之甚厚
C.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于死者恐不得知 家有老妪,长居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B.(甲)文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所选事情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段散文的一大特色。
C.(乙)文中,归有光幼年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是的时候,常拉着父辈的衣服要他们讲自己的旧事。
D.(乙)文中,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和禽兽无异。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