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加林在赶罢集第二天,就出山劳动了。像和什么人赌气似的,他穿了一身最破烂的衣服,还给腰里束了一根草绳,首先把自己的外表“化装”成了个农民。其实,村里还没一个农民穿得像他这么破烂。他参加劳动在村里引起了纷纷议论。许多人认为他吃不下苦,做上两天活说不定就躺倒了。大家很同情他;这个村文化人不多,感到他来到大家的行列里实在不协调。尤其是村里的年轻妇女们,一看原来穿得风风流流的“先生”①变成了一个叫花子一样打扮的人,都啧啧地为他惋惜。
高家村村子并不大,四十多户人家,散落在大马河川道南边一个小沟口的半山坡上。一半家户住在沟口外的川道边,另一半延伸到沟口里面。沟里一股常年不断的细流水,在村脚下淌过,注入了大马河。大马河两岸的一大片川地,是他们主要舀米挖面的地方。川道两边的山上,耕地面积倒比川里大得多,但都是广种薄收,大部分是麦田。
川道里现时正锄玉米,他不太会锄地,就跟山上翻麦田的人去挖地畔。他的劳动立刻震惊了庄稼人。第一天上地畔,他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也不和其他人说话,没命地挖起了地畔。没有一顿饭的功夫,两只手便打满了泡。他也不管这些,仍然拼命挖。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但他还是那般疯狂地干着。大家纷纷劝他慢一点,或者休息一下再干,他摇摇头,谁的话也不听,只是没命地抡镢头……他的镢把很快又被血染红了。
犁地的德顺老汉一看他这阵势,赶忙喝住牛,跑过来把镢头从加林手里夺下,扔到一边,两撇白胡子气得直抖。他抓起两把干黄土抹到他糊血的两手上,硬把他拉到一个背阴处,不让他逞凶了。德顺老汉一辈子打光棍,有一颗极其善良的心。他爱村里的每一个娃娃,有一点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满庄转着给娃娃们手里塞。尤其是加林,他对这孩子充满了感情。小时候加林上学,家境不好,有时连买一支铅笔的钱都没有,他三毛五毛的常给他。加林在中学上学时,他去县城里卖瓜卖果,常留半筐给他提到学校里。现在他看见加林这般拼命,两只嫩手被镢把拧了个稀巴烂,心里实在受不了。老汉把加林拉在一个土崖的背影下,硬按着让他坐下。他又抓了两把干黄土抹在他手上,说:“黄土是止血的……加林!你再不敢耍二杆子了。刚开始劳动,一定要把劲使匀。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唉,你这个犟脾气!”
加林此刻才感到他的手像刀割一般疼。他把两只手掌紧紧合在一起,弯下头在光胳膊上困难地揩了揩汗,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你不要管我,就让我这样干吧。再说,我现在思想上麻乱得很,劳动苦一点,皮肉疼一点,我就把这些不痛快事都忘了……手烂叫它烂吧!”
他抬起乱蓬蓬的头,牙咬着嘴唇,显出一副对自己残酷的表情。德顺老汉点起一锅旱烟,坐在他旁边,一只手在他落满黄尘的头上摸了一把,无可奈何地摇摇白雪一样的脑袋,说:“明天你不要挖地畔了,跟我学耕地。你看你的手,再不敢握镢把了,等手好了再……”
加林坚决地摇摇头:“不,我要让镢把把我的烂手再拧好!”他说完就站起来,向地那儿走去,向两只烂手唾了两下,掂起镢头又没命地挖起来。阳光火爆爆地晒着他通红的光脊背,汗水很快把他的裤腰湿透了。
德顺老汉看着他这副犟劲,叹了一口气,把崖根下一罐水提过去,放在离加林不远的地方,说:“这罐水都是你的。天热,你不习惯,都喝了……”他叹了一口气,又去犁地去了。高加林一个人把一道地畔挖完,过来抱住水罐,一口气喝了一半。他本想又一下全喝完,但看了看像个土人似的德顺爷爷,就把水又送到地头回牛的地方。
现在他一屁股坐下来,浑身骨头似乎全掉了,两只手像抓着两把葛针,疼得万箭钻心!
不过,他也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语的愉快。他让所有的庄稼人看见:他们衡量一个优秀庄稼人最重要的品质——吃苦精神,他高加林也具备。从性格上说,他的确是个强者;而这个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又使他犯错误。
他用一只烂手摸出一支烟,点着,狠狠吸了一口。他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抽的最香的一支烟。
这时,他突然看见巧珍②正站在对面川道里的玉米地畔上,仰起头向他这里张望。他虽然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但他感到她就像要腾空而起,向他这边飞来了。
他的心立刻感到针扎一般刺疼……
(节选自路遥《人生》第六章,有删改)
(注)①高加林高中毕业回村当代课老师,后来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②巧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虽没有文化,但却真心真意地爱上高加林这个“文化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描写高加林故意穿得破烂出山劳动,表现他因为被撤掉民办教师而愤懑,也表现了他想获取别人同情的心理。
B.第二段交代高家村的规模和耕地情况,这既是高加林家境贫寒的原因,也是他希望摆脱农村、追求城市生活的动力。
C.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将高加林拼命劳动的情景展现出来。
D.本文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比如“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这一细节,表现高加林的坚忍、要强。
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1)阳光火爆爆地晒着他通红的光脊背,汗水很快把他的裤腰湿透了。
(2)他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抽的最香的一支烟。
3.小说的主人公是高加林,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写德顺老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在广东东莞落下帷幕。恰逢动画电影《哪吒》热映,票房冲破40亿元,“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数字未来几年至少还会翻一番,产业的增长逻辑在于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动漫产业已不只是动画漫画本身,从上游创意、中游制作再到下游衍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同时,动漫还与其他产业联动,比如网络文学、游戏和影视等,这些内容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将为动画IP创造更多市场价值。”
著名品牌营销策划专家朱玉童表示,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动漫IP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待开发。因此,中国动漫行业要在未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竭力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专家认为,在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大有可为。其中,“动漫+文旅”模式尤其值得关注,如华强方特的“方特主题乐园”去年游客接待量高达4207.4万人次。有关专家郑方平表示,动漫IP发展到极致必须要落地,迪士尼动画经久不衰与迪士尼乐园的打造息息相关。
(摘编自郑杨《国漫崛起要有完整产业链》)
材料二:
2013—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哪吒》历经两年剧本打磨、三年制作,由60多家制作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剧本从初稿到成型修改了66个版本,单是哪吒的形象就设计了100多版,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每一两帧动作都反复推敲,因为最终呈现效果欺骗不了观众,也是对观众的尊重。事实证明,这份“匠心”也没有被辜负。就像《哪吒》的导演饺子说的那样:等你认认真真做了一个作品,观众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回报。
(摘编自王涛《哪吒剑指47亿:魔鬼在细节上,天使也在细节上》)
材料四:
取材优势,是国漫区别于海外动漫,走出一条中国化道路的法宝。从近几年优秀国漫影片的故事背景来看,国漫影片发展的先天优势是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文明历史,为国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每一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值得深挖。而我国动画自创作之初,便有着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取材的传统,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是取自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观众熟知的《大鱼海棠》故事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这些影片的故事及精神内核,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
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国漫作品,在内容上自然而然更容易获得观众的亲近。如今各类影片遍地开花,观影人群口味愈发不一,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却能做到老少皆宜,有着广泛的人群基础,为国漫的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内容基础。
(摘编自华谊兄弟研究院《浅谈国漫崛起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电影《哪吒》热映,“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但是中国动漫还有很多深层问题亟待解决。
B.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会大有可为,这一点已被大众认可。
C.近年来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持续增高,增速却不与其成正比,尤其是2018年陡然下降,几乎和2014年持平。
D.中国动漫自创作开始,就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观众熟知的动漫作品,很多都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8年的基础上至少还会翻一番。
B.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要更好地开发其商业价值,需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来提高竞争力。
C.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团队和人员的参与,反复地推敲和打磨,这些都是《哪吒》取得成功的因素。
D.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中国动漫作品,正因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你认为中国动漫未来的崛起之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通过北斗、晷影、星象等方法测算冬至,并以冬至为岁始岁终的标志。这种岁时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属于四时观念下的阳历系统。由于朝代更迭,天文测算技术不断改进,历法也不断更新,新的岁时观念应运而生。
《豳风·七月》中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诗经》中十分普遍,其中“岁暮”为秋天,就是这种岁时观念的体现。“岁暮”最早见于《诗经》,谈到了“岁暮”的有三篇。《唐风·蟋蟀》中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小雅·采薇》中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月份上都指向九、十月,这时离冬至改岁的时间相去不远,《小雅·小明》中的“曷云其还?岁聿云莫”也是相同的季节指向。因此,冬至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岁时节点,在此之后即是新年,在此之前的九月和十月意味着在时间上临近改岁。
“岁暮”为秋的岁时观念并没有随着周王朝的覆灭而消失,秦朝以后,这种岁时观念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岁暮”最初的季节指向为秋季,而指向冬季则是与历法以及人们的岁时观念转变相关。
汉初沿用秦代的颛顼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人们发现观测到的月朔与历法推算的情况不符,一直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人们的需要。因此,汉武帝下令废除颛顼历,使用太初历。太初历最大的特点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然一再被修订,但正月岁首却没有改变。新的岁时观念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旧的岁时观念在被逐渐遗忘,阳历系统以冬至为改岁节点的观念逐渐被阴阳合历观念下的正月所替代,而冬至日这一天也演变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为年岁节点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再突显。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亚岁”为“冬至”的别称,《宋书》很好地诠释了“冬至”被称为“亚岁”的内在原因:“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从这些典籍的表述可以看出,在魏晋人的观念中,冬至的重要性已经居于次位,而另一套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的岁时系统才是居于正统的主流。
六朝以来,冬至依然是岁暮类诗文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杜甫《阁夜》中“岁暮阴阳催短景”意味着白昼逐渐缩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的极致,言下之意即年岁将近,日子也越来越逼近冬至。而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八,更是将“岁暮”放在了秋天:“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但是,越来越多“岁暮”题材的诗文将季节放在了冬季,而原先秋天的“岁暮”观念被逐渐遗忘。
(摘编自印志远《〈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冬至作为岁始和岁终标志的岁时系统属于阳历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
B.《诗经》有三篇谈到了“岁暮”,而这里的“岁暮”实际上是深秋时节而非冬季。
C.从汉代开始,历法不断地修订更新,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
D.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太初历与颛顼历最大的不同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人们岁时观念的转变过程。
B.文章开头概述古人测算冬至的方法,以及以冬至为岁始岁终标志的岁时观念。
C.第二段引用《诗经》的例子,论证先秦时“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岁时节点。
D.曹植在文中称“冬至”为“亚岁”,说明魏晋人不再以“冬至”为改岁标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冬至之后即是新年,这与太初历中“正月岁首”的岁时观念是不同的。
B.阴阳合历中正月岁首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冬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C.唐代“岁暮”为秋的观念在诗人中仍居主流地位,杜甫和孟郊的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D.岁时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文人的创作中也有明显体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严的阅兵式和盛大的群众游行,彰显了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力量。同期,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也在全国热映;《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也通过快闪等形式在网络上热播;中国女排在日本再次夺冠。这些,再一次掀起一场爱国热潮。
请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中心,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找准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依照下面的两句示例,以“月亮”为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似。
示例:月亮是一枚玉佩,月色是她的温润。月亮是一只柑橘,月色是她的清香。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果说领土、领海、领空是有形国土,那么,①______,爱国情感高低直接关系民族生命力的强弱。爱国情感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基础。②______,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就会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也就难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新形势下,我们要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深厚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报国志向。③______,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才有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