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该名单中的35位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学历,且清一色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其中,仅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有20名。
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天边鸟倦 童颜鹤发 海上蟾生 柏节松心
念当归 宜晚翠 胜当年 情共寄
(1)贺寿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 。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 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
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 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 。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 )。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创造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相提并论
B.创举 炉火纯青 巧夺天工 相提并论
C.创造 游刃有余 巧夺天工 一概而论
D.创举 炉火纯青 浑然天成 一概而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D.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
B.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C.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美
D.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_”。
(2)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