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广播电台实习记者撰写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的要求,请指出并作...

下面是某广播电台实习记者撰写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的要求,请指出并作修改。

三峡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自2003年起,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基金。目前,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三峡集团投入资金已逾47亿元之巨。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三峡集团海外业务已覆盖47个国家和地区。所属海外项日公司积极参与当地赈灾救灾等活动,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素享“文明使者”的赞誉。

 

①“三峡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闭公司)”“改为“三峡集团"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②“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顶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基金”应改为“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③“已逾47亿元之巨”(含文言词)改为“已超过47亿元”。④“赈灾救灾”(“赈灾”谐音“震灾”)改为“救济灾民”。⑤“素享”,改为“赢得”或“获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重点是得体。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本题考查的是广播稿。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应用文体的格式和要求。本题中,广播稿不能用括号,因为括号的内容不读,应改成“三峡集团"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广播稿为了让听者听清楚,一般用短句,所以“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顶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基金”大长句不合适,改为“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广播稿用口语,避免使用一些文言词和谐音词,“三峡集团投入资金已逾47亿元之巨”中“逾”是文言词,可改为“超过”;“赈灾救灾”中“赈灾”谐音“震灾”,改为“救济灾民”;“素享”一词使用不当,素:向来,享:受用 素享:一直拥有。而语境是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了“文明使者”的荣誉。改为“赢得”或“获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发现其中有无穷的宝藏可作为学习的典范,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________,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________,而是有因有革,才有了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________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________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宋人经过巨大努力后,宋诗终于能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两大典范在古典诗歌史上。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随声附和      殊途同归      登堂入室

B. 另辟蹊径      随声附和      不期而遇      炉火纯青

C. 独树一帜      亦步亦趋      不期而遇      登堂入室

D. 另辟蹊径      亦步亦趋      殊途同归      炉火纯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诗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唐诗这个参照对象

B. 在宋诗进行创新时,唐诗都是参照对象

C.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D. 唐诗成了宋诗进行创新的参照对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人经过巨大努力后,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之一。

B.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之一。

C. 宋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

D.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使得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君子必须具有宏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因为他责任重大,要经过长期奋斗。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传递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无限悲凉之感。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他说,“________________”,后人会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引以为戒,“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劳劳亭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古送别之所。②康乐:淹灵运,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其有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句。③袁家郎:指袁宏,晋人。少有逸才,不为人知,其在牛渚吟诗,被当时名士、名将谢尚发现、赏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劳劳”“送客”点出送别背景,“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

B. 三、四两句抒发感情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进一步推进。

C. 五至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并感叹无人赏识自己。

D. 全诗写得感伤沉闷,没有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表现出来的昂扬豪放的格调。

2.诗的最后两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造,字玄宰,博陵安平人。少涉学,永泰中,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皆侨居上元,好谈经济之略,尝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引为宾僚,累至左司员外郎。与刘晏善,及晏遭杨炎、庾准诬奏伏诛,造累贬信州长史。朱泚之逆,造为建州刺史,驰邻州,齐举义兵,德宗闻而嘉之。及收京师,诏征造至蓝田,以舅源休明逆伏诛,上疏请罪,不敢即赴阙。上以为知礼,优诏慰勉,拜吏部郎中、给事中。贞元二年正月,与中书舍人齐映各守本官,同平章事。时兵乱之后,仍岁蝗旱,府无储积,德宗以造敢言,故不次登用。造久从事江外,嫉钱谷诸使罔上之弊,乃奏天下两税钱物,委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选官典部送上都;其尚书省六职,令宰臣分判。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造与元琇素厚,罢使之后,以盐铁之任委之。而韩滉方司转运,朝廷仰给其发。滉以司务久行,不可遽改。德宗复以滉为江淮转运使,余如造所条奏。元琇以滉性刚难制,乃复奏江淮转运,其江南米自江至扬子凡十八里,请滉主之;扬子已北,琇主之。滉闻之怒,掎摭琇盐铁司事论奏。德宗不获已,罢琇判使,转尚书右丞。其年秋初,江淮漕米大至京师,德宗嘉其功,以滉专领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造所条奏皆改。物议亦以造所奏虽举旧典,然凶荒之岁,难为集事,乃罢造知政事,守太子右庶子,贬琇雷州司户。造初奏太锐,及琇改官,忧惧成疾,数月不能视事。明年九月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旧唐书·崔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B. 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C. 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D. 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檄,古代官府往来的一种下行文书,常用以征召、晓谕、声讨,也泛指信函。

B. 诏书有一定的格式,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优诏是有关优惠照顾的诏书。

C. 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后为分掌各司事务官员,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吏。

D. 漕,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征收的粮食等从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造少有志,好经邦济世之学。他年轻时就广博地涉猎学问,喜欢和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谈论经世济民的方略,他们称许自己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 崔造明礼法,处理事情很谨慎。京城收复后,皇上征召他,因舅父叛逆被处死,他上疏请罪,皇上认为他懂得礼仪法度,拜为吏部郎中、给事中。

C. 崔造性正直,就钱谷使用进谏。他明了掌管钱谷的使官欺骗皇上的情况,对此非常痛恨,于是上奏朝廷,提出了关于两税钱物征收管理等意见。

D. 崔造非相材,缺少政治家气度。他所奏条例被认为不合凶荒之年,还没施行就废止;元琇改官时,他因忧惧交加生病,数月不能处理政事,第二年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刘晏善,及晏遭杨炎、庾准诬奏伏诛,造累贬信州长史。

(2)时兵乱之后,仍岁蝗旱,府无储积,德宗以造敢言,故不次登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雪纷飞

梅寒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差一点就是那场铺天盖地的大雪。

那场雪,不早不晚,就赶在他走出单位大门,骑上摩托车往朋友家赶的时候下起来。起先是那种小雪粒,落到他的头上肩上,簌簌有声,有一些调皮,从他的头发上跳下来,顺着他的领口就往里钻,凉冰冰的,挠得他的心头一阵阵痒。他没像一般路人那样缩脖子驮背急吼吼前行,他行得像个绅士,一任漫天的雪花飘白他的头发,他的肩头,他的臂膀……

他喜欢雪天。这个小城,已经有好几个冬天没落过一场像样儿的雪了。

雪越下越大,雪粒儿变成小雪片又变成漫天飞舞的飞絮,从暗沉沉的云端飘下来。路上的车子行人都急了,喇叭声响成一片。他的手机就是在那个时候拼命地动起来的。手机放在棉衣内口袋里,他能清晰的感受到它的震动。他没去接。那么大的雪,那么喧闹的大马路,接也是白接。他继续骑着车慢慢往朋友家去。

是一位与他住同村的朋友,他的发小。朋友的妻刚刚做完乳癌手术,他和妻相约在那天中午下班后一起去看。东西是他买的,妻先带着东西开车走了。他单位上有事,又回去处理了一下才骑上车往朋友家赶。

手机在他的口袋里固执地震动着,震得他心发慌也发焦。他以为又是哪个同事打来的,让他回去继续去处理那一堆永远处理不完的数据。他赌气似的不去接。

雪越下越大了,路面上已经白茫茫一片。看来,那场雪的来势不小。

他是顶着满身的雪花抵达朋友家的。在朋友家的院子里,他竟然看到妻同他一样浑身披满雪花——她还在握着手机一遍遍固执地拨打,他口袋里的手机还在固执地震动。

朋友很尴尬的站在妻子旁边,在安慰她。

“你死人啊,还是聋了,电话也不接!”妻一见他就朝他开了机关枪,丝毫不顾忌有朋友在场。

“路上没听见……你有事?”他已经习惯了她的暴躁无常,他以一贯的冷静来回复她。

“没事我撑的啊给你打电话,我问你,你买的这些东西总共花多少钱……”他怎么也没想到妻子劈头问出的是这一句,他不知道,是她被气糊涂了还是摆明了要在朋友面前出他的丑。那一句,似一记猛鞭,一下子把他抽懵了。他的脸“腾”一下红了:“昂……那个……”他想去补救,已无可补救。因为他看到朋友几秒钟前还笑着的脸一下子冻住了,而他的妻,已经旋风般地刮到院外,打开车门,“砰——”又关上。她把车子发动了。

他的世界一下子只剩下那一地茫茫大雪……

那天,他刻意与朋友回忆小时候的种种趣事,试图弥补那个巨大的裂痕。无用。他最终和朋友尴尬地不欢而散。

从朋友家出门时,外面的雪已经下了厚厚的一层了。朋友执意要开车送他回家。他拒绝了,他说他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雪了,正好沿途看看雪景。

他没骑车,推着走。与来时不一样,路上已经少有车辆行人了。天色欲发地暗下来,漫天的雪裹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了。原来,雪大了也会压得人透不过气的。他一步一步走在那长长的雪地上,“咯吱——咯吱……”是他的脚与雪亲吻的声音,又像是胸腔里某种碎裂的声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一次,一定回去跟她说……”

那一句话,已经在他心里埋了十几年了。它曾无数次地冲到他的嘴边儿上,可他却始终没把它说出来。没有说出来的理由有很多,先是因为孩子太小,孩子后来长大了,上中学,怕影响他学习。再后来,孩子去读大学,又怕他担心……就一直没说。它最终被一些无关紧要的谩骂代替了。那些谩骂,是他从她嘴里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的,又当武器抛给她。骂够了,日子又如常地走下去。可他知道,那一段婚姻早已是名存实亡。

口袋里的手机再次响了,这一次,他接得飞快。竟然莫名地期盼,期盼是她打来的。尽管他知道盼也是白盼,她从来不会主动向他表示一下关爱,她只保留自己对他蛮横发脾气的权力。

那电话当然不是她打来的,是儿子打来的。儿子已经二十八岁,是那个小城一家医院很出色的外科医生了。

“爸,你在哪?”儿子的声音如此轻快飞扬,与往日明显不一样。

“路上。”

“我……我认识了一女孩儿,印象还不错,这周末想带她回家里看看……”

“哦,好哇好哇……”儿子的婚事,一直是他心上的事。他盼这一天,盼了太久了。他的眼睛竟然莫名地湿了。

儿子要带女友来家了,得回去好好收拾一下家里,还要去商场采买,第一次来,不能让人家出去吃饭。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气氛……他游走的思绪被儿子的电话给扯回来了。也顾不得在大雪地里寻愁觅恨,他摘下眼镜,将上面一层雾气轻轻擦拭而去,然后,急急跨上车,发动车子就冲进了雪幕里。

雪,纷纷扬扬的雪,下得更大了,那道歪歪扭扭的车辙很快就被大雪埋掉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由一句话组成,但蕴含丰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指出了主人公夫妻多年来矛盾冲突的状况,“差一点”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B. “他”的妻子是个暴躁无常、缺少对丈夫的尊重、不考虑丈夫感受的人,小说借这个人物衬托了“他”的修养,也介绍了家庭矛盾产生的一个根源。

C. 小说写“他”下决心要和妻子摊牌,但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情节转变突然,但小说之前铺垫了一些原因,这里写为了孩子的婚事而放弃摊牌,情节转换自然。

D. “他的眼睛竟然莫名地湿了”,写出了“他”长期为婚姻生活所困,妻子此次的行为令他倍感痛苦,在听到儿子好消息时百感交集的心理。

2.小说中的“他”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关于雪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