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大象幼年时被驯象人用铁链绑在柱子上,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象逐渐把顺从当作习惯,虽然长大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束缚,但它早已失去了拥抱自然的意愿。
材料二: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写一故事:苏轼看到王安石一首咏菊诗,中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句。苏轼以为菊花最能耐寒、耐久,哪有被吹落得满地皆是?于是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看到黄州的菊花,重阳过后,纷纷落瓣,满地铺金,才知自己错了。
材料三:安徽小岗村村民迈开“分田到户”的第一步,深圳蛇口工业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块前沿阵地,河北雄安新区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图为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奋进新时代》,请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和寓意,85字左右。
下面是某广播电台实习记者撰写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的要求,请指出并作修改。
三峡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自2003年起,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基金。目前,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三峡集团投入资金已逾47亿元之巨。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三峡集团海外业务已覆盖47个国家和地区。所属海外项日公司积极参与当地赈灾救灾等活动,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素享“文明使者”的赞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发现其中有无穷的宝藏可作为学习的典范,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________,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________,而是有因有革,才有了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________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________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宋人经过巨大努力后,宋诗终于能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两大典范在古典诗歌史上。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随声附和 殊途同归 登堂入室
B. 另辟蹊径 随声附和 不期而遇 炉火纯青
C. 独树一帜 亦步亦趋 不期而遇 登堂入室
D. 另辟蹊径 亦步亦趋 殊途同归 炉火纯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诗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唐诗这个参照对象
B. 在宋诗进行创新时,唐诗都是参照对象
C.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D. 唐诗成了宋诗进行创新的参照对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人经过巨大努力后,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之一。
B.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之一。
C. 宋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
D.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使得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君子必须具有宏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因为他责任重大,要经过长期奋斗。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传递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无限悲凉之感。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他说,“________________”,后人会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引以为戒,“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劳劳亭歌①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③。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古送别之所。②康乐:淹灵运,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其有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句。③袁家郎:指袁宏,晋人。少有逸才,不为人知,其在牛渚吟诗,被当时名士、名将谢尚发现、赏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劳劳”“送客”点出送别背景,“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
B. 三、四两句抒发感情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进一步推进。
C. 五至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并感叹无人赏识自己。
D. 全诗写得感伤沉闷,没有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表现出来的昂扬豪放的格调。
2.诗的最后两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