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幅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卜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渓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泳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混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借鲁迅、郁达夫等超级大腕,体现了《申报》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B. 因为嗜茶的癖好,卜白爽快地应承了与谢晋元部下的遗孀的婚事。

C. 小说写卜白爱好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可见他艺术造诣深厚。

D. 小说在塑造卜白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3.小说以“卜白”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B 2.①外在形象对比。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他却着装简朴,土得掉渣。②才学对比。马校长的补白文章得罪少帅闯下祸端,但他的补白文章却深受读者欢迎。③思想境界(觉悟)对比。在选派战地记者时,其他记者沉默逃避,但他却主动请缨。 3.①“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一语双关。②“补白”是主人公一生的主要行为,突出了主人公谦卑处世,顾全大局的形象。③全文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④“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因为嗜茶的癖好,卜白爽快地应承了与谢晋元部下的遗孀的婚事”,原因解读不全,除了“你的娘家福建安渓有好茶‘铁观音’呢”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具体考查对比手法的题目,做题时要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分条整合。原文“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幅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这段文字是从外形上用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与卜白着装简朴,土得掉渣相对比,表现卜白的精神境界。“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幽默,或以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朴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可见卜白的才学高超,“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可见马校长的补白文章惹怒了少帅,文笔措辞可待商榷,才学稍逊,两厢对比,突出其才学。“《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这是那些“大笔杆子”们和卜白在思想境界上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3.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突出主题等角度作答本题,从情节角度考虑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文中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岗位的补白、对敌斗争补白、墓地补白及让妻子补白等情节,这样使得文本情节简洁,内容集中紧凑;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考虑,结合“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可见 “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双关,语意相关;“补白”是主人公一生的主要行为,突出了主人公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品质,如“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 “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体现了人物“补白”功绩;从主题方面,“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结合“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等,可见卜白一生淡泊明智,谦卑处世,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以“补白”为题更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

B.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体现了主体人格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进取精神的高扬,是中国人能够达到的人格。

C.传统哲学包含着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不断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

D.“和”的哲学理念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深刻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性格的关系,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

B.文章以主体为切入点,以儒家思想为论据,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入世、批判、和谐的哲学性格。

C.文章在论证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其哲学性格,并彰显该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D.对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强调了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间的大同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自我认知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人格特质,能有效地激发主体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实现主体人格的 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C.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烈批判精神,深刻反省人性本真,成就“本我”“真我”和“大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就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这种理念有利于人们坚守内心的安宁,减少对立,促进相互交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②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③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园,可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足以_________             (2)令画者为图_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得一项是:(    )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3.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4.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疏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阯,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选自《汉书·疏广传》)

1.解释加点的字

(1)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______

(2)与凡人______

(3)自有旧田庐______

(4)吾岂老不念之孙哉 ______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令共具设酒食。 B.于是族人说服。

C.况曹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D.吾既亡以教化子孙。

3.下列选项中“以”和“趣卖以共具”中“以”的用法一致的选项是:(    )

A.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神卜 B.尖草

C.足音辨人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

4.翻译

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5.疏广散尽皇上的赏赐,不让子孙坐享其成,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苹。

1.本诗按内容分,属于_______诗,颈联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B.诗中“飞鸟”隐喻南游的友人,“没何处”写出诗人深切关怀着了远行的友人,烟水迷茫,前途未卜,不知何处才是友人的归宿之地。

C.“远”字点出凝神远眺的诗人视线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一帆”形容友人只身乘船南游的孤寂。

D.诗人想象友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3.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