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手机是今天人...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手机是今天人类常使用的现代发明,可以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改变了人、社会,甚至世界。作为工具的手机,几乎进化成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

(1)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2)

(3)

 

(2)手机里的信息不一定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3)没有手机的日子不一定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 【解析】 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概括文段大意。在这一步中就要注意文段中具有因果、条件、包含、矛盾等关系的句子。第二步,看例句,定方式,此步骤与仿写句式有相同点,要求所填句子与所给例句形式上基本一致,表述方式上基本一致。第三步,明错误,巧推导,首先明确例句对应的原文所出现的逻辑问题,以便在寻找其他错误时有方向,然后再读原文,依据前面分析,推导错误,并参照例句方式组织答案。第四步,回原文,求合理,结合例句及原文,审视答案是否合理。 本题题目是“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先确定文段中“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再仿照例句的方式“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第一句“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推断有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有些人的人际关系并不一定放在手机里;第二句“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推理有误,据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没有手机的日子也可以用看书等方式来弥补,同样会使人惬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     效果。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     ”的内在因素。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他们清楚地知追,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      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     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预设  质疑  荒唐  推演

B.预期  置疑  荒唐  推演

C.预期  质疑  荒诞  推算

D.预设  置疑  荒诞  推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B.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更让人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C.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D.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B.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C.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

D.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人诗心往往相通,陆游曾在某年的“十一月四日”夜阑人静之时“卧听风吹雨”,梦见“铁马冰河”;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也曾用“_____”来表达类似情怀。

(2)《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反映村中民风纯朴的诗句是“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________”。

(5)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 感

陆游

雨霁花无几,愁多酒不支。

凑凉数声笛,零乱一枰棋。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

何人知壮士[注],击筑有余悲!

〔注〕壮士:此处指荆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景一情,上句雨后萧条之景烘托下句酒难消的忧愁悲愤,定下基调。

B.颔联借凄凉笛声喻人民哀怨声,借棋局喻朝政混乱、国家日受宰割的局面。

C.尾联借壮士荆轲击筑悲歌无人能识,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的爱国情怀。

D.本诗前两联主要写景,后两联主要抒情,和他的《游山西村》的写法迥异。

2.诗的颈联用典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屠岸贾为司寇,将作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居无何,而朔妇生男。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 晋景公疾,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氏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及武,为成人,婴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之,世世勿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B.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C.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D.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即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一般在二十岁举行。

B.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比稽首礼更加隆重。

C.齐衰亦作‘齐縗”,丧服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

D.祠是古代祭祀的一种,春祭为“祠”,引申为祭祀。也指供奉祖先等的庙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柞臼有勇有谋,他在赵氏旧主被害之后,冷静筹划,用自己的牺牲瞒过了抓捕的士兵,与程婴相互配合一起救下了赵氏孤儿。

B.程婴忍辱负重。他没有为赵朔立即殉难,而是假装投敌,卖友求荣;他将赵武藏匿于山中,一直在等待和寻找机会将实情告知晋景公。

C.程婴不负所托。他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更困难的奉养遗孤的责任,在十五年间,躲在深山,终于迎来复仇的一刻,并以死明志。

D.赵武懂得感恩。他在程婴表明死志时极力劝阻,愿意终生报答程婴;在程婴义无反顾地赴死后,又为他服丧、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氏先君遇于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2)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会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时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哲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了一点就又映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雨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找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人延伸。

D.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2.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