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作业问题,近来许多学校开始探索“私人订制作业”的模式,即为不同能力水平或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此举一经推出,顿时引来一番热议。老师们基本上肯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因人施教,减负增效;家长们却不大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是人为地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有歧视后进生的嫌疑,也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假如你是家长,请就此写一封致老师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相应的立场;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手机是今天人类常使用的现代发明,可以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改变了人、社会,甚至世界。作为工具的手机,几乎进化成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
(1)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2)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 效果。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 ”的内在因素。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他们清楚地知追,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 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 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预设 质疑 荒唐 推演
B.预期 置疑 荒唐 推演
C.预期 质疑 荒诞 推算
D.预设 置疑 荒诞 推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B.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更让人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C.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D.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B.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C.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
D.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人诗心往往相通,陆游曾在某年的“十一月四日”夜阑人静之时“卧听风吹雨”,梦见“铁马冰河”;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也曾用“___,__”来表达类似情怀。
(2)《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反映村中民风纯朴的诗句是“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___,___,__”。
(5)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 感
陆游
雨霁花无几,愁多酒不支。
凑凉数声笛,零乱一枰棋。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
何人知壮士[注],击筑有余悲!
〔注〕壮士:此处指荆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景一情,上句雨后萧条之景烘托下句酒难消的忧愁悲愤,定下基调。
B.颔联借凄凉笛声喻人民哀怨声,借棋局喻朝政混乱、国家日受宰割的局面。
C.尾联借壮士荆轲击筑悲歌无人能识,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的爱国情怀。
D.本诗前两联主要写景,后两联主要抒情,和他的《游山西村》的写法迥异。
2.诗的颈联用典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