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诗,完成小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

阅读诗,完成小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 (2)运用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虚实结合、对比:颔联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情感: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依据题干要求,寻找对应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 具体分析写了什么景物,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手法,进而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前四句中运用的意象有“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首句起笔,就渲染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诗歌前四句写出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清冷残春意境。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回归诗句,注意标题、意象、注解和抒情句,联系平时所学的“抒情手法”知识,最后整合信息,归纳出思想情感。 手法上,首联“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融情于景;颔联“蝴蝶梦中”用典,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梦中家万里”的虚写和“枝上月三更”的实写构成对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直抒胸臆。 感情上,首联“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融情于景和颈联“华发春唯满镜生”,共同写出春光易逝、岁月流逝、人生暮年的感叹;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写出漂泊的惆怅和思念之情的浓烈;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暗用五湖典故,蕴含仕途坎坷后归隐田园的心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情景默写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勃《滕王阁序》一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而来。

(5)《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但是庄子仍然认为他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提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作业问题,近来许多学校开始探索“私人订制作业”的模式,即为不同能力水平或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此举一经推出,顿时引来一番热议。老师们基本上肯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因人施教,减负增效;家长们却不大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是人为地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有歧视后进生的嫌疑,也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假如你是家长,请就此写一封致老师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相应的立场;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一段话的内容,就“碎片化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网媒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当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人们从微博、微信、头条及其他媒体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快捷且看似忙碌的阅读使人们倾向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而没时间投入经典作品的细细研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不需要思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此而忽略了从经典中提升思维和辨别的能力。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手机是今天人类常使用的现代发明,可以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改变了人、社会,甚至世界。作为工具的手机,几乎进化成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深渊。

(1)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2)

(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     效果。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     ”的内在因素。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他们清楚地知追,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      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     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预设  质疑  荒唐  推演

B.预期  置疑  荒唐  推演

C.预期  质疑  荒诞  推算

D.预设  置疑  荒诞  推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B.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更让人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C.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D.不只是它的确切性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B.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C.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

D.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