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新中国七十年华诞庆典刚刚结束,在这一时段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印象深刻的...

新中国七十年华诞庆典刚刚结束,在这一时段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印象深刻的生活片段。选择一个小题,根据提示,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①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一个“庆祝共和国七十年华诞”主题活动的场景。

②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请选择对祖国发展变化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庆祝共和国七十年华诞”主题活动的某一设想发表意见。

 

①徒步方队的队员是训练最辛苦的队员,他们住在阅兵村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当然他们的队伍也是走的最齐的,当穿着洁白军服的水军方队出现时,旁边女生在不停尖叫,但最漂亮的还是三军女兵方队和女民兵方队,是最美丽的徒步方队,连主席也露出了不多的笑容。大家使劲给这群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士兵鼓掌。空中梯队也非常引人注目,看阅兵时听到头上飞机的声音,大家都跑到窗户上去看飞机去了。 ②不能忘,80年前卢沟桥的枪声,宛平与北平不平,华北与中国告急;不能忘,南京南京,40多天的屠杀,30万同胞罹难;而今,人民军队正大步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道路上,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不能忘,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横冲直撞,八国联军在北京城中烧杀抢掠。今天的中国。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③听说学校要在庆祝共和国“70华诞”时举办十八岁成人礼,我不禁为这个设想叫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从一个备受列强欺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国家。祖国正青春,正如我们十八岁的年华一样美好。在这个举国同庆的伟大节日里,我们愿同祖国共同成长进步,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解析】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要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新中国七十年华诞庆典刚刚结束,本题村要求考生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祖国七十华诞的深印象。 ①本题要求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一个“庆祝共和国七十年华诞”主题活动的场景。写作时可将重点要放在描写庆祝活动的场景上,可进行整体性的场面描写,可进行具体的小场景的描写,可进行细节描写。突出活动气氛的热烈,表现盛世繁荣,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假如写观看大阅兵的场景,则可以抓住某一方队进行描写,描写其着装整齐的步伐,脸上的表情,还可以描写观众的观看时的表现来侧面大阅兵的感召力。 ②本题要求描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请选择对祖国发展变化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注意,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选择一个方面来表达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感受,来抒发情感。可以选择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裕,人民的富足安康;可以写军事力量的强大;可以写科技的发展等。无论写哪一方面,一定要写出变化,有今昔对比,突出今天祖国的成长,有民族自豪感。 ③本题要求描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庆祝共和国七十年华诞”主题活动的某一设想发表意见。考生要先确定活动设想是什么,然后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可以在“庆祝共和国七十年华诞”时,同时举办十八岁成人礼,意义重大,可以祖国的长成来激励自己,当肩负使命,不负韶华,努力学习,做奋发有为之青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到平江路去

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走到哪里去呢?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伸手可触摸,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等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己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这就是平江路了。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己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菉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己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早年顾颉刚先生就住在这里,他从平江路着眼,写了苏州旧日的情调:一条条铺着碎石子或者压有凹沟的石板的端直的街道,夹在潺湲的小河流中间,很舒适地躺着,显得非常从容和安静;但小河则不停地哼出清新快活的调子,叫苏州城浮动起来。因此苏州是调和于动静的气氛中间,她永远不会陷入死寂或喧嚣的情调。

这是从前的平江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走在今天的平江路上,仍然能够感受到昨天的平江路的脉搏的跳动。我们一边觉得难以置信,一边就怦然心动起来了。

现在,我是踏踏实实地走在平江路上了。

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里看一看。生活起居就是沿着巷面开展着,你只要侧过脸转过头,就能够看得很清楚——我不要窥探他们的生活,只是随意的,任着自己的心情去看一看。

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在看报纸,也有老人在下棋,小孩子在做作业。也有房子是比较进深的,就只能看见头一进的人家,里边的人家,就要走进长长的、黑黑的备弄,在一侧有一丝光亮的地方,摸索着推开那扇木门来,就在里边,是又一处杂乱却不失精致的小天地,再从备弄里出来,仍然回到街上,往前走。渐渐地到了下班时间了,人多了起来。一个妇女提着菜篮子,另一个妇女拖着小孩问道:“你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知道”,小孩答。妇女就生气了,“你只知道吃”,她说,小孩正在吃烤得煳煳的肉串,是在小学门口的摊点上买的,他的嘴唇油光闪亮的。河面上有一两只小船经过的,是在管理城市的卫生,打捞河面上的垃圾,有一个人站在河边刚想把手里的东西扔下去,但是看到了这只船,他的手缩了回去。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就这样走走,看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头。但随便地这么走一走,心情就会起一点变化的,好像原本心里空空的,但是这么一走,心里就踏实了,老是弥漫在心头的空空荡荡、不着边际的感觉就消失了。

这一种的生活在从前是不稀奇的,只是现在少见了,才会有人专门跑来看一看,因此在这一个长卷上,除了生活着的平江路的居民,还会有多余的一两个人,比如我,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

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但是我到耦园,不是去赞叹它精湛的园艺,而是因为它是一处惬意的喝茶聊天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温婉的情绪着落点。也因去耦园的路,不要途经一些旅游品商店,也不要有乌糟糟、吵吵闹闹的停车场,沿着河,踩着老街的石块,慢慢地走,走到该拐弯的地方,拐弯,仍然有河,再沿着河,慢慢地走,就走到了耦园——其实就这样走,好像到不到耦园都是不重要的了。

在宋朝的时候,有了碑刻的平江图,那是整个的苏州城。现在在我的心里,也有了一张平江图,这是苏州城的缩影。这张平江图是直白和坦率的,一目了然,两道竖线,数道横线。这些横线竖线,己经从地平面上、从地图纸上,印到了我的心里,以后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有更任意的心情,沿着这些线,走,到平江路去。

                                             (取材于范小青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 作品记录了一次在平江路散步的经历,其间穿插有对苏州旧貌的回忆,在对比中流露出惋惜之情。

B. 文中说“我们失去了财富”,那些承载着苏州记忆但如今已不复见的老街,也是这样一种“财富”。

C. 作者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意在感慨时代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

D. 文中写道,有人想往河里扔垃圾但最终没扔,可见平江路的人都很珍惜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

E. 作者喜欢的耦园,不仅仅有精湛的园艺可供鉴赏,更是一处回避纷扰、让人放松身心的栖息之地。

2.作品中说,“平江路己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意,解释“我是一个外来的人,但我又不是”这句话的含意。

4.作品题目是“到平江路去”,文中也有多处文字关涉“去平江路”这层意思。联系全文,说说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曲江:长安城南游赏胜地。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 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作窝。 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④物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借“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极言春意消退之快。

B. 颔联中“莫厌”是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

C. 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以“巢”“卧”来折射人事的变迁。

D. 尾联中用“何用浮荣”,暗示出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慨叹。

2.结合全诗,简述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①八骏: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②造父:古之善御者。 ③厖(máng):毛色杂乱。

④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⑤辟易:退走。  ⑥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备乘舆之阙                阙:空缺,空额。

B. 外厩先,盗北                北:败走,败逃。

C. 王及大臣皆内厩            右:亲近,偏袒。

D. 王无马,不能师              师:师法,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奚以先我

B. 驾王之乘舆∥乃参外厩

C. 戎事用∥于是外厩士马俱懈

D. 皆饱而骄∥食充力强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B. 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C. 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D. 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B. 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C. 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D. “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5.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以下诗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或又副册的判词,其中提到林黛玉的是(    )

A.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B.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C.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D.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查看答案

下列不属于《红楼梦》异名的一项是(    )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太虚幻境》 D.《金陵十二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