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有一些人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有一些人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     的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可能沦为坊间笑柄,     激化舆论场的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

“慢就业"指的是大学毕业后既不马上工作也不求学深造,而是选择以其他方式暂时待业的现象,这类群体也被称为“待定族”。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     o但是,许多“慢就业”和“待定族”不是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就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

一些人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发明"一些新概念,是因为许多人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也不清楚民众的真实想法,一厢情愿地将其他地方用到的词语或自己杜撰的概念生搬硬套或者试图以这些“看上去很美”的词来     现实问题,转移公众的视线。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那些生造出来的词都不能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掩耳盗铃   或许   无可挑剔   隐蔽

B.掩耳盗铃   甚至   无可厚非   遮蔽

C.闭门造车   甚至   无可挑剔   遮蔽

D.闭门造车   或许   无可厚非   隐蔽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造词的做法可以休矣

B.新词虽好,但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C.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D.我们一定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B.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不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就是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C.许多“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不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就是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D.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从上文“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可知,此处应选“掩耳盗铃”。排除CD两项。 第二空: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不一定的意思。“坊间笑柄”与“激化矛盾”语意上有递进关系,应选“甚至”。排除A项。 第三空: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语境中“学生毕业后有多种去向”,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应选“无可厚非”。 第四空:遮蔽:掩盖。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隐蔽”不能带宾语。应选“遮蔽”。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从开篇“有一些……词”的表述可以看出,对象是“有关部门”,排除D项;从结尾来看,是针对现象总结全篇,AB两项相较于C项显得不完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慢就业”和“待定族”在原文中实际上是“生造”词,修改时加上“所谓的”一词表示某人所说的,包含不承认的意思,排除AC两项。“不……就……”是选择关系,这里是并列关系;且“慢就业”和“待定族”的含义应该强调“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故修改时将之放在后一分句。排除B项。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岳》中写云气荡漾胸怀,极目眺望归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写众人送别荆轲时发怒愤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写真的猛士勇于面对黑暗现实和直面死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肃肃”二字,突出风之凉。“加”字有强加之意,把“风”人格化了。

B.颔联写诗人至山涧寻访,风为其驱散烟雾,让他望见人家,暗含对风的感激。

C.颈联写风来去无迹,动息有情,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引出尾联。

D.本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咏“凉风”,寄托了诗人所追求的品格与志向。

2.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风之“有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聞,走燕王,而数破如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寒<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菌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漸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怛①而不信 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气”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薪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注释)①怛:通“粗”,粗疏,鲁莽。②超距:军中以远距离投石为戏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国被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B.荆,春秋时楚国别称。因有荆山,故称荆。也说,秦始皇父庄襄王名子楚,为避讳“楚”字,故改楚为荆。

C.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D.《史记》,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左传》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计出万全,老谋深算。王翦和李信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源于前者知己知彼,考虑周到,后者年轻气盛,骄傲轻敌。

B.王翦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受秦王信任,王翦虽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义无反顾,领军攻楚。

C.王翦高瞻远瞩,为计深远。王翦洞悉君王心理,借秦王重用之机,多次索要土地财宝,使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

D.王翦审时度势,讲究策略。楚国举全国兵力来拒秦,王翦坚守不战,养精蓄锐,避敌锐气,寻得战机,最终大败荆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2)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在母亲生前,我一直都没有得到答案。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作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便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虽然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这些体验,就成了我写作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摘自《我们伟大的母亲》,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篇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母亲春日捶打野菜的画面,再现了生活的艰难苦涩,为下文写母亲的精神作铺垫。

B.作者一直不能很好地理解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因为作者对女人、母亲、生命的理解不够深透。

C.“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母亲虽然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但这质朴的话语却影响了 “我”的一生。

D.母亲、父亲和爷爷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作出判断的价值标准,也是“我”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

2.作者为什么要写重炮轰击后的贝鲁特的一位叫卖蔬菜的老太太?

3.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有统计数据 显示,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多达4亿吨左右,且每年还在以8%的速度递增。焚烧垃圾带来的有毒气体危害身体健康,垃圾堆积造成水质变坏,每年投放的海洋垃圾也在严重破坏着生态平衡。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垃圾分类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处理量。据统计,通过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变废为宝,由此带来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分类,让旧垃圾出新彩》,中国文明网8月13日)

材料二: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将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也可称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单独投放比例。鼓励各地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建立有人值守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实行定时定点收集、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分类投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奖励。

(摘编自《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出炉》,人民网成都11月26日)

材料三:

受访居民表示实施垃圾分类后担心的主要问题

注:选择“其他”的受访居民主要表示担心家里老人不会分类、泄漏个人隐私等。

(摘自《垃圾分类辨识准确率低迫切需要普及分类知识——四川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专项调查报告》

材料四:

2019年7月1日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上海垃圾分类掀起了另一波热潮。而垃圾分类方式也转变为现在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通过总结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以及结合上海市实际状况,上海市推行了以“绿色账户”为代表的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和以警告和罚款为主要形式的惩罚机制。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上海垃圾分类效果和质量要想得到加强,必须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社会诚信环境,让社会公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从源头上增强上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尊重和遵守。要为垃圾分类奖惩机制设置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以凸显政府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尤其是针对居民乱扔、乱丢垃圾的问题,更是一个有效制约手段。完善信用立法,构建公共联合征信平台,把垃圾分类质量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例如垃圾分类准确率高、质量好的居民就可以拥有更高的信用值,那些乱扔垃圾、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则的居民就会在信用值上有所标记,在今后的各种活动中就会出现阻碍。

(摘编自陈建《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奖惩机制研究》)

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带来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

B.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每一种都要单独投放。

C.实施垃圾分类后,多数居民担心分类不准确、缺少分类垃圾桶,只有少数居民担心没有习惯。

D.垃圾分类可以釆取安排人员值守、定时定点收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关乎民生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

B.垃圾分类应充分征求居民意见,解决居民所担心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方便居民投放。

C.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惩治力度,凸显政府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垃圾分类才会有效推进。

D.垃圾分类在上海推行尚有很多问题,要在全国城乡广泛推行,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推动过程。

3.结合材料内容和实际,给你所在学校实施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