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3)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以“__________________以致其性焉尔。”既总结了种树的经验,又暗示了全文的主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浴乎沂 风乎舞雩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诞,殇,沂,雩,橐,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草堂前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波。未知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注释:①草堂:白居易《与元微之书》:“仆去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草堂建成于作者到江州的第二年。②元和十年,白居易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头四句以新辟小塘之美不亚于久负盛名之长江三峡,引起读者对小小池塘的好奇。

B.“泛泛”“离离”两词以静写动,生动再现了“小萍”“初蒲”的满池遍布、依风摇曳的风姿。

C.末两句以外围景物加以映衬,池未开好,已引起众多人的喜爱,小池之美尽在其中。

D.诗人遭谗被贬,远避朝政,寄情山水,希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达到心灵的宁静。

2.“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用语浅显而富有情趣,试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C.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D.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赐还骸骨归葬故里。古人还常用“致事”“填沟壑”“乞归养”“下车”表示相近意思。

B.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卿子,褒尊之辞,意公子也;冠军,因宋义是“诸军之上”的上将军,故为“冠军”。

C.矫杀,意为假托君王命令以杀人。矫诏也称矫制,指假托君命行事,出于歹意矫诏者会获罪。

D.高帝,是刘邦的谥号。除了皇帝有谥号,一些高级大臣,有功王侯也会被赐予谥号,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都被谥为“文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苏轼对范增是否该离去以及什么时候离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采用多方证明、反复推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这一写作技巧对后代的应试文章影响很大。

B.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在项羽杀掉卿子将军宋义时就选择离开,而不是要等到鸿门宴上项羽不采纳他意见时才离开。

C.苏轼称赞范增是人中豪杰,因为范增是让刘邦也畏惧的人才。如果范增不是中了陈平的离间计而离开的话,项羽也不会亡。,

D.苏轼《范增论》一文,名为评论历史人物范增,实则评析项羽、刘邦与义帝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①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②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③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④“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⑤“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⑥“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⑦“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⑧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⑨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⑩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的两处引用,前一处意思流亡是一种自我救赎,后一处意思流亡有时是被迫为之。

B.第⑧段里叙述一个印第安人后裔的故事,目的是印证人类迁徙漂流并不就是凄凉。

C.第⑨段里提到“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是说巴金和易卜生都曾奋勇地外出漂流。

D.第⑩段借用刘墉的诗句,通过类比方法推理出人离乡越久越会美化故乡的原因。

2.简析第⑪段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3.作者在第⑨段中觉得很多人误解了“乡愁”这个名词,他认为对“乡愁”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员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目标预测,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423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800亿元,在整体教育市场中的占比将从2014年的25.4%扩大到31%,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5%。

(摘编自《2018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6月28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2024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7月18日)

注:K12指中小学教育(不包括课外辅导和民办学校教育)

材料三:

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强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高级技工的缺口,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

问题首先在教育,特别是技工人才培养出了问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无视和偏见,人才培养和评价体制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

世界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也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理论上而言,马桶盖和圆珠笔之殇的根源之一,就在于中国这方面技能人才的缺失。这要求国内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都应适应现实的需要,为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世界一流打下人才基础。

要想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塑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就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职业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近年来,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成了“香饽饽”,这足以说明在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不同职业都是平等的,只要提供适合人才成长和技能发挥的平台,人才就会脱颖而出。

作为父母或者老师,要以新时代的思想和眼光去指导孩子的人生。广大企业应当重视改善劳动环境,提高职工的待遇和权益保障水平,让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更有职业尊严和自信。如此才能有更多的青年人乐于去就读职业院校,建设制造强国自然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富矿”。

(摘编自王明虎《发展职业教育须先破除陈旧人才观》,《青海日报》2018年6月19日)

材料四:

大国工匠需要“德技并重”,以培养未来大国工匠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不该重技能轻职业素养。而当前我国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漠视、轻视、不重视;其次是在教学中的偏差——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习,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同时,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列入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职业素养教育少课程化,缺少专门的教材、教师、评价和教学,没有把职业素养融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职业素养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职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大源在德国莱比锡观摩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后感慨地说,“而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集中体现”。

另有一则调查数据表示,有六成以上的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表现满意度较低。

(摘编自梁国胜《职业教育既要重技能也要重职业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国家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分重视,而且有着系统的安排和布局。

B.材料二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占比已仅次于K12(中小学)教育。

C.从材料三可见,我国制造业中出现高级技工缺口,原因在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D.材料四揭示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对职业素养培育重视不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20年,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人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B.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幼教到中小学教育、职教、高等教育、各类培训等相对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C.一方面市场对职业院校学生非常欢迎,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水平、技能人才待遇还有待提高。

D.六成多企业对毕业生不满意,原因在于这些毕业生们的职业素养,也就是工匠精神的欠缺。

3.应该如何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微博的中国式生存

①微博现象是当下中国的媒介奇观,编织“围脖”已成为当下人们媒介生活的一种时尚。“围脖”这一温馨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微博用户对这一新兴媒介产品的钟爱。

②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的意义不同寻常,它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微博刷新了中国的媒介视域,也改写了国人的媒介生活方式。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这正是对当下中国语境下微博效应的经典描述。在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中,钟如九在微博空间中的泣血呼救,奇迹般地改写了整个事件的走向。正因为此,社会公众对微博给予了很高的褒奖与期待,并认为,微博制造的“围观”力量助推了公民社会的大步前行。

③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的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度与限度。

④可能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微博会在当下中国媒介环境下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有媒体甚至夸张地说,“微博搅动中国”。微博为什么能搅动中国?一个只有140个字符的媒介空间,为什么会引爆一个个舆论事件?微博与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究竟构成怎样的联动关系?

⑤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博客曾被中国的网络用户热宠过一阵子,相对于网络论坛,博客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表达空间。“我的博客我作主”。有研究者认为,博客使全民表达成为可能。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或者无数个麦克风,而且这是跨国麦克风。在博客空间,表达者可以相对独立、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可以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完整地说清楚,就像自己的日记本,但与局限于个人抽屉的日记写作不同,博客日志可以在互联网上被人“看见”。博客写作不是为自己的抽屉写作,也不为自己的孤独抒怀,而是期待他人的分享。博客作者往往存在双重诉求:一是为自己写作,即通过文字编织自己的空间。不管是直接书写自身的所见所感,还是转贴他人的文字,或直接链接他人的博客空间,都意在编织一个刻有自己风格的个人空间。二是为他人写作,为“围观”写作。博客作者多有一种被他人“看见”的期待。无人喝彩的博客,就失去了外部性的动力。他人的喝彩与加油,会给写作者以动力。

⑥就目前而言,博客这一网络表达形态,已过了蜜月期,进入效能衰退期。相对于博客,微博则正处在蜜月期。前文说到,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但微博的功能更为显化,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从技术逻辑上看,微博在技术上被设置在有限的表达区间内,很难尽情、尽兴地进行表达。毕竟140个字符的表现空间是很难有大的表达作为的,要表达一个重大的问题或事件,一百多字显然是非常局限的。

⑦但从另一方面看,微博的空间约束恰恰成就了它的功能革新。微博功能不以凸显单数表达主体力量见长,而以彰显复数表达主体力量擅长。微博功能主要体现在舆论表达功能方面,最能体现微博舆论功能的,就是它发现话题、传递意见、产生舆论共振的能力。每一个微博,可能就是一个社会瞭望所和意见观测点,成千上万的微博分散于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的社会舆情监测网络。一旦发现话题烽火,就可能被这张巨型网络捕获,产生聚众效应,引发舆论共振,乃至掀起强大的舆论冲击波。什么样的话题容易成为微博“围观”的目标?笔者认为,主要是那些能够牵动社会公共神经的话题。某一话题越具有公共性、争议性、戏剧性,越容易在微博世界中风行。如“李刚门”事件、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方舟子遇袭、唐骏“学历门”、周立波与网民对骂等事件,不仅可以看到微博在当下中国的超级影响力,也可以感受到微博表达的话语逻辑。“某项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天生的政治性”“特定的技术可能导致特定的社会影响”,此言体现在微博身上是比较确切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能够刷新媒介视域、改写事件的走向,因此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B.微博虽然表现空间有限,却可以独立、从容、完整地表达内容与抒发感受。

C.博客作者渴望被他人关注,博客作者写作的动力全都来源于他人的喝彩。

D.发现话题、传递意见、产生舆论共振、掀起舆论冲击波是微博的主要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首先肯定了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从而引出对这一新兴媒介功能的宽广度的思考。

B.人们用“围脖”一词来称呼“微博”,是因为微博短小精悍、贴近生活、有巨大的能量。

C.文章通过微博与博客功能异同点的比较,鲜明地指出了微博在表现空间上的不足与缺陷,进而表达惋惜之情。

D.作者引用“特定的技术可能导致特定的社会影响”一语,巧妙细微地表达了功能革新后的微博的强大的社会舆论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观改变中国”是指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在微博的“微动力”下得以改变。

B.小小的微博不能承受社会公众之重任,因为它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

C.随着博客的功能衰退,微博日趋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媒介革命。

D.微博在当下中国的超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话题能够牵动社会公共神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