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中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了氛围。

B.“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和“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了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D.“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漫不经心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2)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3.小说是如何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D 2.(1)“我”对哈桑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一样; “我”有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对哈桑有戏弄的意味。(意思对即可) (2)像哈桑这样一诺千金的人总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忠诚善良;面对哈桑的信任,“我”有愧疚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3.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错误,依据原文“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这一动作中哈桑并无轻视‘我’的意思,而是体现了哈桑追风筝的轻松与自信。 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①句“他是蚂蚁”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哈桑比喻成蚂蚁。根据上文“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我对他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而“拿着放大镜”则写出了“我”身份上的优越感。 ②句中运用了对比,“一诺千金”的人是哈桑,“一样”指跟哈桑一样诚信善良。根据上文“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我”对哈桑的愧疚感。 3.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手法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筛选小说中有关的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分析概括人物特征;其次,看有没有采用环境描写、其他人物描写等侧面烘托人物;第三,看其他的修辞手法。 开头的环境描写“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用当地风俗引出哈桑的身份,“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烘托出哈桑追风筝的本领。其次,“‘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的语言、神态描写;“眼睛直看着我”的动作描写等。运用对比手法,“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衬托出哈桑的经验丰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成为今人与古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的象征,可谓其代言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也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且至为可贵。这一点应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

面对天灾人祸,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那些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如年迈老者一般,生命极其脆弱。敬畏生命、善待老人,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干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有学者说,仔细触摸文化遗产是能够感觉到它的体温的,因为它们身上无疑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先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因而触摸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先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如此而言,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文化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遗产消失的斗争,秉持遗产保护之“道”与“德”,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不断取得斗争胜利。

人生苦短,每个人也都想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古人的代言者,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借助我们的手段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很多遗产的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却可以不断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

(选自王运良《文化遗产好似人类生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古人的象征,是古人的代言者,拥有自己的尊严。因此,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当抱有一颗敬畏之心。

B.文化遗产的生命极其脆弱,因此合理有度利用,优化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生命线,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C.只有正确认识遗产消亡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存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避免遗产的消失。

D.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是不断挖掘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而衍生的新功能,实现古为今用。

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依次论述了敬畏文化遗产、善待文化遗产,遵循规律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道理。

B.第二段基于文化遗产生命的脆弱性,从摒弃错误做法、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三个方面来说理,论述如何善待文化遗产。

C.第三段论述层层深入,先从人类的生老病死说起,论述了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并由此引出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生命规律的重要意义。

D.第四段说明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先以“人类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引出话题,再阐明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的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之所以有尊严,是因为它是古人的象征和代言者。

B.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弃之不顾,而应不断地开发利用。

C.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状态中,这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

D.恢复文化遗产的原初功能,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之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2岁高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陈俊武说过这样一段话:“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陈俊武先生的这段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不得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欣赏下列两幅漫画,请按要求作答。

漫画(一)                           漫画(二)

     

(1)请给第一幅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字数不超过8字。

(2)请结合两幅漫画的内容,找出共同话题,据此发表你的观点看法,80字以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花的颜色有什么秘密?为什么生在高山雪原的花一般颜色清淡,而热带花朵浓烈鲜艳?因为花朵含有花青素、花黄素、类胡萝卜素等物质。花青素能根据________而呈现各种颜色。而每一种植物体内的酸碱性都不一样,呈现出来的花色自然不同。另外,________,因此早上温度低,花的颜色淡;下午气温高,颜色就变深了。高原和热带的花色差异,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莫言_______,他将作品中描绘的乡土风情与灵动的想象力相结合,(    ):“站在高密的土地上,我能敏锐地捕捉时代进步的足印,听见时间前进的声音。”

没有踌躇满志的神情,没有_______的排场,莫言的脸上始终带着_______的淡然。这平静甚至让人一瞬间忘记了他的光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在“高密东北乡”的大旗被莫言高高举起后,使得他如同草养英雄现世,表现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最终成为第一位_______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瞩目的舞台中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笔耕不辍  前呼后拥  宠辱不惊  问鼎

B.挥毫泼墨  前呼后拥  泰然自若  问鼎

C.笔耕不辍  蜂拥而至  宠辱不惊  蝉联

D.挥毫泼墨  蜂拥而至  泰然自若  蝉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被开启,将中国故事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B.开启了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将中国故事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C.开启了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中国故事被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D.当代小说一个新的审美时期被开启,中国故事被带到了世界文学的舞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高密东北乡”的大旗被莫言高高举起后,使得他如同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B.莫言高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草莽英雄现世,表现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C.“高密东北乡”的大旗被莫言高高举起,如同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D.莫言高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