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想也是,不管乌云之下怎样阴沉灰暗,狂风怒号,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想也是,不管乌云之下怎样阴沉灰暗,狂风怒号,甚至大雨瓢泼,乌云之上,太阳恒久不变的温暖光芒,总耀得另一面     ,晴空万里。  

有人说,每一种灾难都是一种祝福,每一种创作都是一种成熟。此言不虚。有的时候,灾难是人生中一场风雨雷电,(    );有的时候,灾难是人生中必经的一窑烈火,经淬炼洗礼,才能从泥坯蜕变为瓷器,“不留烟熏火燎的痕迹,只留沉静内敛的光华”。

所以当人生的乌云飞来,你大可不必逡巡畏怯,也没有必要    。在     的时刻,要记得丘吉尔“热爱苦难”的信条,要记得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古训,要记得,雨后的天空才可能看得见彩虹;或者,你为自己造一双翅膀,飞到云端之上。这样,你便为自己寻觅到一座日不落的天堂;又或者,你努力积蓄起     的力量,将乌云整片整片地翻转过来,那么,风停雨住,阳光普照,一整片天空的洁白云海,都将成为你掌中的玩物。  

请相信,每朵乌云都有银亮的内层。那内层终将翻转过来,赠你一片天碧如洗、云白如练的晴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和日丽  一惊一乍  栉风沐雨  翻云覆雨

B.风和日丽  惊心动魄  披星戴月  翻云覆雨

C.和风细雨  一惊一乍  披星戴月  出尔反尔

D.和风细雨  惊心动魄  栉风沐雨  出尔反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灾难是人生中必经的一窑烈火,经其淬炼洗礼,才能从泥坯蜕变为瓷器

B.灾难是人生中必经的一窑烈火,经淬炼洗礼,我们才能从泥坯蜕变为瓷器

C.灾难是人生中必经的一窑烈火,经我们淬炼洗礼,其才能从泥坯蜕变为瓷器

D.灾难是人生中必经的一窑烈火,经其淬炼洗礼,我们才能从泥坯蜕变为瓷器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被它劈去,我们的主干却能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B.劈去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我们的主干却能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C.劈去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使我们的主干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D.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被它劈去,使我们的主干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风和日丽”:指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和风细雨”:和煦的风,细细的雨。该词多比喻在批评中摆事实,讲道理;方式缓和,不粗暴。根据语境需要填一个与后面的“晴空万里”相呼应的近义词,所以选“风和日丽”,从而排除含有“和风细雨”的选项CD。“一惊一乍”:指人的精神过于紧张或兴奋。“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根据语意, “不必逡巡畏怯”,也不必“紧张”,所以应该选用“一惊一乍”,从而排除了B项。再看,“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此处指的是辛苦奔波,并没有强调“夜里”,所以应该用“栉风沐雨”。“翻云覆雨”:翻过去是云,翻过来是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和手段,含贬义。“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不照说了的话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此处指的是“努力积蓄”力量,所以应该用“翻云覆雨”。综合以上 故选A。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画线句的病因主要是指代不明和语意混乱。 A项,指代不明,没有具体指明“谁”“才能从泥坯蜕变为瓷器”,应加一个“我们”。 B项,指代不明,没有指明“经过‘谁’的淬炼洗礼”,可加代词“其”,指代“烈火”。 C项,语意混乱。因为发出“淬炼洗礼”的不是“我们”而是“烈火”。而后面“从泥坯蜕变为瓷器”应该是“我们”,反被 “其”替代了,造成表意不明。 故选D。 3.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段文字围绕“灾难”展开。括号前面“每一种灾难都是一种祝福,每一种创作都是一种成熟。此言不虚。有的时候,灾难是人生中一场风雨雷电,”是比喻句,说明要换个角度看待“灾难”。括号后面的比喻和前面的比喻,结构上非常相似,说明需要补写的句子在结构上要与括号后的一致。后一句“灾难是烈火”然后“经其淬炼洗礼”,我们才能由“泥坯蜕变为瓷器”。细看,括号前面,将“灾难”比作“风雨雷电”,所以主语是“灾难”而不是“我们”,从而排除中途易辙的AD两项。 B项,后半句的主语“我们的主干”与整句的主语不统一,也应排除。综合以上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

(4)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

B.“春山踯躅芳”写黎六郎赴任途中看到杜鹃花漫山遍野,于是心情极为舒畅,这是以景衬情。

C.腰垂新绶、衣满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

D.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缞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钦陵①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元振率骑往迎。

神龙中,迁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 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刪改)

(注)①钦陵:当时的吐蕃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B.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C.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D.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生”,是在古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因国子监又称太学而得名。

B.“中书”即中书省,是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军事机构之一。

C.“缞服”指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D.“太子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賜给重臣近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震不拘小节。他在太学时曾将四十万钱送给陌生人;在任上曾将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郭震颇具谋略。在对待吐蕃问题上,郭震献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后来事情果如其所料,吐蕃内部发生变故,其首领被诛杀。

C.郭震结局凄凉。他因得罪唐玄宗而差点被杀,后被流放到新州,后来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震怏快不得志,在半道病死。

D.郭震有胆有识。娑葛认为郭震设计害死自己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郭震逃跑,郭震没有听从,认为应当毫不怀疑地坚守营垒对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小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等相关细节,大都体现了他们的一种“看热闹”“看笑话”的心理。

C.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D.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2.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海权得以强化,中国就不一定要壮大海军实力。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