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方方正正的方块字,体现了中国古人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无论书写方式怎么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无论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              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古人重视书法如是,今人更应如是。

 

①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②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前程, 【解析】 试题本语段主要写了方块字的重要性和“字如其人”, ①处的前文是全段的中心句,再加上“无论”一句,还是强调方块字的平衡对称周正等特点不会变,所以①处就填类似于这个意思的句子。②处前文有唐朝选拔人才,强调书写与文字并重,后文“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可以得出②处应填写类似于“文字和书写对仕途重要性”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l千余年。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往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在这24个节点中,清明节和冬至,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情境,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不畏权贵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兵车行》中指出造成国家动荡、百姓陷于艰辛生活中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借人类历史绵长不断发展,自然永恒却没有变化表达出一种人类的自豪满足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写磅礴阔大的洞庭湖的两句是:_______

(5)李商隐的《锦瑟》中运用典故表现浮生若梦,伤春之凄苦的两句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进士第。宣和七年,召为给事中。为书时相,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高丽入贡,调民开运河,民间骚然。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国无功,不宜兴大役,傅坐罢。翰谓傅不当黜,时相怒,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

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时金人攻京师甫退,翰造阙,即日赐对,除翰林学士,寻改御史中丞。上疏言边事,陈决胜之策。陈邦昌为太宰,翰上疏力争之。种师道罢为中太一宫使,翰言:“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谓其老难用,翰曰:“秦始皇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且谓:“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创,使失利去,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将来再,必有不救之忧。宜起师道邀击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枢密院,论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学士、知亳州。坐言者落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高宗即位,用李纲荐,召复延康殿学士。既至,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时建炎大变之后,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聚众各数十万,皆以勤王为名,愿得张所为帅。所为御史,尝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纲为相,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成等众渡河,号召诸路,为兴复计。潜善力沮之。宗泽论车驾不宜南幸,宜还京师,且诋潜善等。潜善等请罢泽,翰极论以为不可。李纲罢,翰言:“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去,高宗未许。时潜善奏诛陈东,翰谓所亲曰:“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复以言者落职。

绍兴元年,召复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辞不至。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三年五月,卒,赠光禄大夫。

翰通经术,正直不挠,历事三朝,致位政府,徒以黼、攸、潜善辈熏莸异味,横遭口语,志卒不展。纲虽力之,不旋踵去,翰亦斥逐而死。所著书有《论语解》、《春秋传》。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①吕望:即姜子牙,年老时得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②薰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志趣、政见不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书时相     诋:指责 B.秦始皇王翦而用李信   老:认为……年老

C.将来再       举:行动,兴兵 D.纲虽力之     引:引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决胜之策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B.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国无功       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           无伤也,是仁术也

D.舍之无佐中兴                   若所为,求若所欲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B.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C.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D.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翰对朝廷罢免李纲这样忠贞有才能可以辅佐国家中兴的人很失望,认为自己也没有必要留任,连续八次上奏请求辞职。

B.宋钦宗认为种师道年老不堪重用,许翰试图以王翦、吕望等为例来说明任用老将的必要性,但钦宗最终没有接受建议。

C.中书舍人孙傅因反对开凿运河被罢免。许翰认为不应当罢免孙傅,因而惹怒了当时的宰相,也被降为江州太平观提举。

D.许翰正直不屈,虽为三朝老臣,但因与黄潜善这类奸臣政见不合而横遭诬陷,难以施展抱负,对此,作者充满惋惜之情。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

(2)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其实,文字不是某个人一朝一夕所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面的尝试、实践,到约定俗成.逐步孕育、选练、发展而来的。所以,文字的发明源远流长。

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的思维过程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直立人阶段,原始人只有直观性思维;智人阶段,原始人已能形象思维;新石器时代的现代人,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原始文字——刻划符号,就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曾用过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方法来相互传递信息。《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独龙族、傈僳族、高山族、怒族等,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有的甚至到解放前还在使用。

距今六七千年之前,我国古代人民发明了一种刻划符号。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百首岭、长安灵台,青海乐都柳湾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许多陶器上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绝大多数是陶器烧制以前刻上去的,有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刻上去的。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发现有一百多个。这些刻划符号,笔划简单,形状规则,共有三十多种,竖、横、斜、叉均有。这些符号在当时表示着某种意思,已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比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法有了进步。

当时记事的方法很多,只要在一定的地区、范围之内,人们约定俗成,相互熟悉,就可以使用某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每一个不同形式的绳结、木刻、符号等,一般只能表示一个简单的意思,其事情的具体情况无法表达清楚。

于是又出现了图画文字,借助图形以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如果事情复杂就可以用 几幅图来表示。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改进,有的向象形文字方面发展,形成了象形、会意的文字,如我国的汉字等;有的向表音符号方向发展,形成了以音符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中国的象形文字出现很早。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里,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刻有不少各种图形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6世纪我国的商代,出现了规范化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否就是从西安半坡等地的刻划符号,或山东大汶口的象形文字直接演变、发展而来的,还需要发掘更多的资料来证明。不过像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的出现,应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是毫无疑问的。

总之,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出于互相交往、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逐渐发明创造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后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节选自曾维华著《中国古史与文物考论》)

1.下列关于刻划符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划符号是一种原始文字,是原始人类中新石器时代的现代人抽象思维的产物。

B.刻划符号是在陕西西安半坡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

C.刻划符号大都是在陶器烧制以前刻上去的,也有的是在陶器使用过程中刻上去的。

D.刻划符号笔划简单,形状规则,已具有竖、横、斜、叉等三十多种基本笔画。

2.下列有关文字形成、发展过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曾用过的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它们可看作汉字的源头。

B.刻划符号的产生是文字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

C.与刻划符号相比,图画文字能借助图形以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它后来向象形文字和表音符号两个方向发展。

D.甲骨文是一种规范化、成熟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16世纪我国的商代,它是我国文字发展的顶峰和终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多门相关学科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经历了直观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这样三个明晰的发展阶段。

B.《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且有的一直在沿用。

C.除结绳、刻木记事外,古人曾使用多种记事方法,它们使用的前提是在一定地区、范围之内,人们约定俗成,相互熟悉。

D.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陶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是以后发现的较为成熟的甲骨文的雏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