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①_____。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②______。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③______,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

 

那就是愉快 则为审美人生 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文段意思是审美的人生是愉快的,审美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空一需填审美是什么,后句---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承一空来,由此可推知,审美是愉快的。空二,上文在说什么是审美;下文有“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也是在说审美,所在的这句应落脚在“审美”上,可推出答案为“审美人生”;空三, 上下文话题都提到“精神性的乐”,可由上下话题一致原则,知主语为“精神性的乐”;后文“品位高尚的”的限制性短语可推知,有“低”才有“高”,故空三应为: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并“    ”之后,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低调得似乎都有些淡出公众视野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    ,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至此,这项略显“    ”的“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

随后,“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了实时画面,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展示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实现最终月球采样返回之前    的一步,(    ),它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险阻来到月之暗面,必然要走走看看,有一番作为。接下来,它将不负重托,利用携带的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聆听遥远宇宙的声音;利用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勘探”深埋月下的“矿藏”;还将利用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测量太阳风粒子在月表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养精蓄锐  喜传捷报  不切实际  至关重要

B. 休养生息  捷报频传  不切实际  至关重要

C. 养精蓄锐  喜传捷报  不合时宜  举足轻重

D. 休养生息  捷报频传  不合时宜  举足轻重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展示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B. 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荒凉的月面上,密布的陨石坑,反衬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C. 荒凉的月面上,密布陨石坑,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反衬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D. 月面的荒凉,陨石坑的密布,这块地形奇特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土地,展示出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B.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C.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实际意义要远大于象征意义

D.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的实际意义要远大于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 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路之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声乐由婉转流畅变为冷涩。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存进,本姓孙,名重进。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从讨王行瑜,以功授检校常侍,与李嗣昭同破王珙于河中。天复初,破氏叔琮前军于洞涡。庄宗初嗣位,入为步军右都检校司空,师出井陉,破汴军于相乡,论功授邠州刺史,转检校司徒。出师收慈州,授慈、沁二州刺史。十二年,定魏博,授天雄军都巡按使。时魏人初附,强杰难制,存进沉厚果断,犯令者枭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十六年,以本职兼领振武节度使。时王师据德胜渡,汴军据杨村渡在上流。汴人运洛阳竹木,造浮桥以济军。王师以船渡,缓急难济、存进率意欲造浮桥。军吏曰:“河桥须竹笮大艑,两岸石仓铁牛以为固,今无竹石,窃虑难成。“存进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乃课军造苇笮,维大舰敫十艘,作土山,植巨木于岸以缆之。初,军中以为戏,月余桥成,制度条直,人皆服其勤智。庄宗举酒曰:“存进,吾之杜预也。”赐宝马御衣,进检校太保。

十九年,汴将王瓒率众逼北城,为地穴火车,百道进攻,存进随机拒应,或经日不得食。汴军退,加检校太傅。王师讨张文礼于镇州,阎宝、李嗣昭相次不利而殁。七月,存进代嗣昭为招讨,进营东垣渡,夹滹沲为垒,沙土散恶,垣壁难成。存进斩伐林树,版筑旬日而就,贼不能寇。九月,王处球尽率其众,乘其无备,奄至垒门。存进闻之,得部下数人出斗,驱贼于桥下。俄而贼大至,后军不继,血战而殁,时年六十六。同光时,追赠太尉,存进行军出师,虽无奇迹,然能以法绳其骄放,营垒守战之备,特推精力,议者称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武皇:李克用谥号为武皇帝,故称武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B.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C.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D.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并非地方官职,后逐渐成为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成为地方官职。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賜名,或两者皆有之。皇帝賜姓名给臣民以示褒宠、安抚或惩罚,以示褒宠的占多数。

C.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早在商朝就已设立。

D.追赠,是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一是帝王加尊称于其父祖:二是朝廷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或授予新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进军事才能突出。他参加了许多战争,立下一系列军功,担任过刺史、检校太保、检校太傅、太尉等职。

B.李存进有智谋和主见。在不具备造浮桥的条件时,他未听从反对意见,而是拿定主意,发挥才智,建成了浮桥。

C.李存进倍受帝王赏识。李克用、李存都十分赏识李存进,李克用赐姓名以示恩宠;李存勖把他比作名将杜预。

D.李存进结局悲惨。他在六十六岁时还要领兵作战,在敌人援兵大至后,自己的援军没有赶到,他力战而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进沉厚果断,犯令者枭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母亲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都靠步行。

山黑魆魆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的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上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

少年略一分神,忽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一只毛茸革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要竖起来,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呢。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咬断人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

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母亲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

母亲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看看。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母亲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

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危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定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

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了般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营生!我赛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他娘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稍感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少年、“老狼”与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是自私的体现。

2.小说中少年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