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夫晋,何之有            厌:嫌弃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组是

A.函陵,秦军氾南    其一坐于前

B.济而夕设版焉        吾三省吾身

C.烛之武退秦师          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

D.越国以远            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词依字数多少来划分,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B 2.A 3.C 4.(1)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就削弱了。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 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厌:嫌弃”错误,“厌”,满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性活用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B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项,“退”,使动用法,使……退兵;“苦”,使用用法,使……劳苦。 D项,“鄙”,意动用法,以……为边界;“美”,意动用法,以……为美。 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组是A项。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情况以及对诗文的背诵、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C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说法错误。《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焉”,疑问代词,哪里;“用”,需要;“陪”,同“倍”,增加;“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削弱。 第二句得分点:“因”,依靠;“敝”,同“弊”,损害;“所与”,所结交的(国家);“易”,代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②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

③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白岩松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无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2)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3)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离骚》)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长亭送别》)

(6)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渔父》)

(7)退论书策以舒其愤,________。(《报任安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诗益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州万里       去:距离 B.于是其诗益    工:工整

C.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等到 D.嗜奇之士焉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苟有所得,则告予     谨拜表

B.成都,川蜀要地      唯倜傥非常人称焉

C.非壮强,多老死于其地          曩辱赐书

D.水行,江石悍利,波恶涡诡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