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 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用 “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入心。
响過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
B. 颈联两句都是虚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
C. 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
D.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入心”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史记·田叔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表授予官职的“授、除”等;表罢免官职的“罢、免、拜”等;表提升官职的“拔、迁、左迁”等。
D.先帝,是尊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父亲。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手下人听从赵王的制止,但赵王也因此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知人善用。在与田叔的交谈时,了解孟舒是忠厚的人,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待馒头
经历过1960年前后饿肚时期的父辈们,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无法体会的。
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是个刚强勤俭的人,她不容许家里任何一个人糟蹋粮食,包括她视若宝贝疙瘩的我。她可以容忍我身上的许多毛病,唯独看到我胆敢扔一点吃的,她的烈性子就会发作,即便年纪那么大了,仍能把我骂得无处躲藏,同院儿住着的叔伯婶娘们也不敢插一言。有了剩饭,奶奶就把脏了的喂了猪羊,干净的留下,热了继续吃。还让我吃,我不吃,奶奶就会讲那些年没吃没喝的时候有多艰难,讲着讲着就会落泪。我皱着眉头吃上几口,奶奶会欣慰地摸摸我的头,张着没牙的嘴呵呵笑。
多年以来,为了生活我四处奔波,每有奢侈的时候,我就会羞愧不已,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心底总会惴惴不安。正因为如此,我不敢糟践一点粮食,也看不得别人对粮食的糟蹋。
那一年在一个矿区做工程,管理后勤的是五大三粗的一个人,我带来的几十号人,吃喝拉撒都是他负责。包工队的生活是艰苦的,饭菜不会好到哪里去。刚进工地的第三天,中午刚吃完饭,管后勤的便喊我,我不知道啥事。他领着我转到活动板房的后面,指着散落在杂草丛中大小不一的馒头块儿,说:“你看看,你们那帮人干的事儿!”
“你们那帮人”这五个字像伸开五指的巴掌重重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感觉到我的脸颊火辣辣的,虽然我与他很多时候常起冲突,但工友们把吃不完的馒头随手乱扔,这是谁都不会容忍的。
晚上收工回来,在开饭前,我着重把这件事跟工友们讲了一下,并且定下规矩:打饭的时候,吃多少打多少,绝对不允许再有倒饭菜的行为,如果发现,那就自己捡起来吃掉,再不行,就直接扣工钱。
第二天午饭过后,我走进活动板房时,板铺上赫然扔着半个馒头,我不由得火从心起,刚定规矩,就有人不当回事儿!
“这是谁扔的?”我拿起那半个馒头,环视着板铺上或坐或躺的工友们。
“是我,姐夫!”从最里头的板铺上下来一个后生,我一看,差点气懵——是我小舅子。
这不是成心出洋相么!
“把它吃了!”我把那半个馒头伸到他面前,口气不容置疑。
小舅子脸涨得通红,板房里的气氛有些闷,板铺上几乎所有的工友都坐了起来,表情各异地看着我和他。僵持了大约两三分钟,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心里却是波涌浪滚,起伏不定。这半个馒头总得有一个人吃下去。可是他丝毫没有要把那半个馒头吃下去的意思,我又不能再逼他了,我定的规矩那就我来履行好了。
“你不吃是吧?那好,我替你吃!”我把馒头放到嘴边咬了一口,又咬了一口。
他委屈地说:“我不是专门扔的,掉地上了,我拾起来搁铺上的,沾上土了!”
我没言语,只是一口一口地咬着馒头,他突然一把把馒头从我手里夺了过去,一下子塞进嘴里,噎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事后,有工友说不就是一个馒头么,何必过不去呢?我只问他的父辈们是干什么的,他又是吃什么长大的,他无言以对。是的,一个馒头是微不足道,现在连乞丐都不要。而我认为,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馒头的事,这是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
有一回我接小儿子放学回家,经过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处工地,活动板房前的空地上,一群民工正在吃饭。儿子指着民工手中硕大的馒头,问我那馒头怎么那么大啊!是啊,看着那一排排熟悉的活动板房,那熟悉的大馒头,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都会勾起我许多以往的记忆。我给儿子讲我那些年的经历,吃大馒头,吃大锅菜,睡工棚的日子,我告诉他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每天丰富的饭菜,吃饭的时候别挑肥拣瘦。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很遥远,与他的生活毫无丁点关系。
日子在继续着,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更好的引出了下文奶奶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告诉我们,不应该忘记父辈们所经历的艰辛,不能失去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B.“我”吃了小舅子掉在地上的馒头,主要是因为我不敢糟践粮食、看不惯别人糟蹋粮食,而不是就因为怕出洋相。
C.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层次清晰;行文中多处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D.“我”给儿子讲那些年的经历,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从侧面写出了时代的变化。
2.文章第2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文章结尾说“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这句话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竞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八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的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由于《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和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家驷出身医生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由于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使得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基础扎实,领悟力强,先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材料表现了黄家驷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