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向板仓
毛泽东
一九三零年寒冬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注: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枪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由于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消息滞后。毛泽东获悉杨开慧牺牲之噩耗后写下了这首悼亡词。杨开慧:号霞,字云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蝶恋花·向板仓》是毛泽东痛悼夫人杨开慧的一首悼亡词,婉约中不失豪放。
B.该词首句“霞光”以比兴手法暗藏杨开慧号,用“霞光褪去”点扣杨开慧的牺牲。“何凄楚”,即为何这么凄楚的意思,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以夸张、比较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惊闻妻子噩耗时无以言表的悲痛。“无感霜风侵蚀骨”,妻子被屠杀,让作者痛入心骨,痛到凛冽的寒风侵蚀肌骨竟毫无知觉而麻木。
D.“更起刀枪向敌仇”,“更”字表达作者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更加激起了革命的斗志。
2.结合本词,具体谈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陈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xī]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C.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D.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B.《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史记》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太史公”一般指司马迁。
D.诏:即诏令,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诏令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从“多多益善”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能力非凡的将才,但他自负狂妄的性格也暴露无遗。与此相反,刘邦则显得从容沉稳,胸怀宽广,知人善任,机智敏锐。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本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韩信本没有反叛之心,但他听信小人之言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韩信劳苦功高,高祖诛灭其宗族,实属不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2)公(郑伯)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最怕的告别
一道高考作文题火了: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短短的十几个字,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感情。很多网友都泪目了,原来分开如此简单,一场考试就考散了一个班。曾经,三年同窗,相信来日方长;如今,一张毕业照,从此天各一方。
人生是一个不断目送的过程。十六七岁的时候,以为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却不知在往后的岁月里,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你能握紧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学生时代的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在熄灯后的宿舍,跟同学倾诉一番,说完就笑了。现在的我们,假装对所有的委屈表现得毫不在意,但是躲得过灯红酒绿的街,却躲不过一个人吃饭的夜。物是人非,你连一句“别来无恙”都不知道对谁说。微信里、QQ里有几百位好友,有的是同学,有的是亲戚,有的是同事,还有的是微商。可你与好友之间,除了饿了么红包转发、求赞赢福利,砍价赢好物外,好像找不到任何聊天记录。
上了初中,才知道家只有周末;读了大学,才知道家只剩寒假;背井离乡,才知道家只剩大年初一到初七。离开家乡并没有那么好,工作压力大,日复一日的早高峰,凌晨2点写不完的报告,奋斗10年付不起住房的首付。可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外地上班?为什么要像一棵蒲公英一样淹没在繁华的都市里?
网络动画《一禅小和尚》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禅:师父,今天的月亮好像大饼啊!不知道吃一口是什么味道。
师父:整天就知道吃,月亮代表的是思念,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寄托!
一禅:背……井离乡,那乡亲们以后要是想喝水可怎么办?
师父:他们背的不是井,是对家乡的思念。
一禅:那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啊?外面真的有那么好吗?
师父:也不一定,外面其实也是一种家乡,只不过是别人的,但是世人还是愿意相信外面是好的,殊不知外面的外面还有外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围城”。
其实就像一禅的师父说的那样,或许我们选择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就是为了突破自我,改变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离开家乡,忍受着告别的悲伤,就是为了活得更有优势,想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我们离开家乡,就算最后不能衣锦还乡,也要尽力而为;就算漂泊不定,也要放手一搏。我们离开家乡,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回到家乡。
《我是特种兵》里有句台词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的告别,而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阵痛,这种阵痛叫做成长。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儿子带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去吃饭,父亲当着一桌子人的面,伸手把剩下的两个饺子抓起放进口袋里。儿子连忙拉住父亲的手:“爸,你这是干啥啊?”父亲羞愧地底下头,小声地说:“我儿子,最喜欢吃饺子了。”
那个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从来不会忘记爱你的人,就是父母。你出生的时候,第一个抱你的人是父母,第一个亲吻你的人是父母,第一个拿生命保护你的人是父母。父母用一生为我们的生活、爱情、婚姻、后代倾尽全力,但遗憾的是,能够陪父母度过余生的人却可能不是你。当你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你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你有你的朝九晚五和星空大海,而他们则用他们的朝朝暮暮在望眼欲穿。
国庆节回了一趟家,父母照例为我和妻儿准备了丰盛却并不可口的晚餐,照例怯怯地拉着孙子的手憨憨地笑着却不知说什么,照例凌晨5点就起床为我打包回深圳的行李,照例后备箱都塞满了土鸡蛋、山枣、枸杞、黑桃,照例将我们送出村子又爬上山梁……车开了,回头看见父母慢慢消失的小黑影,那一刻,我突然心里充满了极度的恐惧,突然就不想离开家了。
生活有太多的无奈。就像《大话西游》里说的那样“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爱你?”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选择离开父母。我们拼尽全力,耗尽半生,想把最好的都给父母,等到越过千山,最后却可能已无人等候。是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今生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而这滋味,就是一方不能回头,一方明明不舍,却还要挥着手、毫无指望地目送。
20岁左右,你嚷嚷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30岁左右,你遇见了心爱的人,决定要在大城市扎根生活;
40岁左右,你的孩子长大了,你拼命赚钱养家,突然想起远方也有人为了你竭尽全力付出过;
50岁左右,你终于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你才发现老家的父母早已白发苍苍;
60岁左右,你常回家看看,可子欲养亲已不在。
当年,岳云鹏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德国演出,这个平时嘻嘻哈哈的开心果,惊闻父亲去世的噩耗,一下子在台上崩溃大哭。不久后,他写了一首歌,后悔自己没能多陪家人:“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一定不顾一切地去看你,让你看看我的儿女,长得像我又像你。”为人子女的遗憾让人痛彻心肺。
失去至亲的痛苦是最无能为力的事情,是房子、车子、金钱都无法治愈的。每次跟我妈打电话,我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跟你爸在家挺好的,不用担心,你照顾好自己就行,别太忙了,一定要记得吃饭”。其实,比起你每个月给父母寄点生活费,一星期通一次电话,父母更希望你常回家看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现在,他们日夜牵挂的孩子长大了,可他们,白了头,也真的老了。不要说有时间就回家,不要说以后给父母住大房子,也不要说以后带他们去旅游。你应该说:爸妈,我现在就回家;爸妈,我现在就接你们到我的新房子住住;爸妈,我现在就带你们去旅游。所以啊,对父母的爱,要趁早。请你,现在,就做,片刻不能停留!
(网络文章整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高考作文题引出“告别”话题,由此及彼,从师生告别,谈及与家乡父母的告别。
B.文章引用《大话西游》“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爱你?”,意在强调离别的无奈。
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兼有散文和议论特点。抒情、议论、叙述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避免了文章的单调,几个感人事例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D.《我是特种兵》里有句台词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的告别,而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阵痛,这种阵痛叫做成长。”意思是,人必须要经历多次告别才能摆脱对家乡对父母的依恋,次数对了,也就没有了告别的痛苦,人就成长了。
2.文中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照例”说明什么?从父母和“我”的角度看,分别表达了哪些感情?
3.“人生最怕的告别”,“怕”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之外,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海外留学生回归本土职场不利因素”的一项是( )
A.对国内就业形势要求不了解,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B.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渠道等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C.海归人才对国内企业需求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
D.国内高校水平提升,海外留学生与国内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优势不明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他们更多的是为海外精英回归祖国做出积极的示范作用,但在科研上已经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了。
B.在海归人才求职的过程中,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学生认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他们首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我国应当怎样更好地吸纳海归人才?请分条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浅谈诗歌的懂与不懂
现代主义诗歌最为人诟病的是读不懂。我们怎么看待懂与不懂呢?这对我们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朦胧诗发轫之初,首先大家普遍感觉到的是读不懂,甚至就连有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到现在呢,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相反,那些高举现代主义大旗的现代主义诗人们丝毫不理会这些,比之于朦胧诗人,他们走得更远、更坚决、更彻底。各种主义,各种流派应时而生,冲击着人们的审美视觉,调动着人们的审美感官。
时至今日,可以说现代主义诗歌已经成为诗歌的主流,占据了诗歌创作的主阵地。人们普遍的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也许正是这样,大量的模仿之作一拥而上,使得现代主义诗歌现出一片过于繁荣的景象。但是任何事物有好也有坏。诗歌的模仿也使得诗歌缺乏先期创作者的那种创作冲动,更多的诗人只在词句上、手法上下功夫,在语言的陌生化上下功夫,在意象上翻新出奇,却忘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真情实感,就是与时代与人民的贴近,使得作品显得苍白无力,来自灵魂深处的、大气的、有骨肉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了。
同时,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也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一种创作手法的长期使用,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读者看到的大多是似曾相识的诗歌,一样的面孔,一样的模样,焉有不厌之理!
诗人为了超越,就想出各种方法,尽量用一些生僻的怪异的意象,甚至诗人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意象的意义,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意象究竟用来表达什么,只要自己觉得新奇,就拿来用上。模糊是模糊了,但是对阅读的人则是一种伤害。读者以为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在那儿千方百计地猜测,最后还是不得要领,我们从现在的许多留言评论也可以看出来,许多留言的人根本就没有看懂诗歌,觉得哪种意象新奇,便觉得哪种好,但究竟诗歌表达了什么,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草草地加“欣赏”二字了结。
其次,现代主义诗歌的口语化、日常生活化也是造成诗歌读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语言是家常话,不高深莫测,情景也很简单,但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我们和诗歌之间的一种疏离。有许多诗歌我们看起来懂了,明白如话,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懂。诗歌的内涵,意蕴等,我们一下子看不出来,这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去体验,去感受。这些诗歌没有了押韵,没有了激情澎湃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客观、冷静的叙述。诗人或者摄取一个生活镜头,抓住瞬时的感受;或者以一种特有的心态来叙述事件,平淡的语言下面,蕴含着一种荒诞的感情。读者如果不能静下心来,用心体验感受,是很难得到这种认识的。看似懂了,实则真未读懂。
另外,看不懂还与人们的心态有关。随着经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利益,心态浮躁,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阅读诗歌。对诗歌这样一种更为高深的文学体裁,如果没有沉静的心态,没有仔细地去玩味文字,其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是难以体验到的。或许,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根本无暇来体验玩味诗歌,他们需要的是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功利文化,看不懂只不过是他们懒惰思想的一种赖词而已。
其实,作为一种潮流,现代主义诗歌无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主义诗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大旗下,有许多支流。民间写作和精英写作一起撑起诗歌的蓝天,平民意识和精英意识一起构筑诗歌的大厦。我们说诗歌的手法可以多元化,但是诗歌的精神不能丢失,诗歌的人文情怀不能丢失,这是诗歌立命的根本。我们不提倡诗歌作为政治的工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歌是时代的产儿。
——选自《中国诗歌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主义诗歌大家普遍感觉读不懂,甚至就连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可见,读不懂是自然的。“但是到现在呢,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理解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家读懂现代主义诗歌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B.大量的模仿之作一拥而上,占据了诗歌创作的主阵地,使得现代主义诗歌现出一片过于繁荣的景象,因而人们普遍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
C.现代主义所模仿创作的诗歌全都只在词句上、手法上下功夫,在语言的陌生化上下功夫,在意象上翻新出奇,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读者到处看到的都是似曾相识的诗歌,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
D.现代主义诗歌模仿作品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忘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东西,没有真情实感,远离时代和人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读不懂”开篇,针对“读不懂”的现象,由主到次地挖掘了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读不懂的原因。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提出论题,中间分析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渗透,较好地分析了人们阅读诗歌的浮躁心态。纵观全文,文章更偏向于事例论证。
D.文章第一段举出朦胧诗发轫之初,大家普遍感觉读不懂,甚至就连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这说明人们普遍接受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手法是有一定过程的。
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看不懂”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看不懂首先是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高喊看不懂,带了个不好的头。其次,大量模仿作品的出现,也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一种创作手法的长期使用,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
B.诗人为了超越,就想出各种方法,尽量用一些生僻的怪异的意象,甚至诗人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意象的意义,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意象究竟用来表达什么,只要自己觉得新奇,就拿来用上。
C.现代主义诗歌的口语化,日常生活化,有许多诗歌我们看起来懂了,明白如话,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懂。
D.随着经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功利文化盛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个人利益,心态浮躁,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阅读诗歌,看不懂只不过这些人懒惰思想的一种赖词而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10月18日,在苏州太湖马拉松女子组比赛冲刺时刻,一名赛事志愿者想为何引丽递上国旗,在其身后追了100米后最终放弃。但前方再次出现一名志愿者,她站在赛道中又一次将国旗 给了何引丽。何引丽冲刺的节奏完全被打乱,国旗也从她手里滑落到地上,最终何引丽以五秒之差屈居亚军。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这种扔掉国旗的行为是不爱国的表现,但是更多的网友对此有不同意见。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