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某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某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

实施前,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

实施后,129人两个月内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

针对这一现象,请以李远同学的身份向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范文1 唤醒孝的意识,“奖孝金”干得漂亮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李远,今天作为学生代表就“奖孝金”现象,以“唤醒孝的意识,‘奖孝金’干得漂亮”为主题进行演讲! 古往今来,任何一件事,只要是在奖励制度下推行,都将被扩大发展。如小时候父母的夸赞成了我们乖乖吃饭的动力,父母承诺的游玩成了我们努力学习、听话做事的激励。 苏州某护理院推出的“奖孝金”制度正是符合人们渴求奖励做事的措施,“奖孝金”不言而喻,即奖励孝义,用金钱奖励的方式使更多的子女多抽空看望老人,从而使老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在奖孝金激励的制度下,看望老人的人数和次数明显提高,更加证明了奖孝金制度的有效性!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的安康是每个子女的毕生愿望,住进护理院,也许是老人不愿影响子女生活的选择,也许是儿女无暇陪伴赡养的无奈之举。但住进护理院,不代表孝的停止,不是一味的给钱就是孝,老人们更渴望的是陪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孝道意识越来越淡薄,古时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孝,有“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之孝,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孝。如今护理院的做法,正是在唤醒人们孝的意识!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贡赎回了一名奴隶,并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而另一名学生子路救起一个溺水者,那人为感谢他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这就是奖励的力量! 由此可见,奖孝金带来的影响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奖孝金起到了良好的友情提醒作用,激活了人们内心的“孝”意识。这个奖就像一面镜子,让子女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唤起了他们的道德自觉! 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重孝!孝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体现,即使是在奖励制度下的行孝,只要是发自内心、对老人有益的孝,都是值得肯定与推崇的。作为新青年,我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毋忘父母养育之恩,即使没有奖励制度,也能主动孝顺自己的父母,做一个有良心、懂感恩的人。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爱我们的父母,让他们健康幸福!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陪伴就是最好的爱。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范文2 不计得失方为孝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李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不计得失方为孝”。 一所养老院推出了奖孝金制度,鼓励子女多多看望老人,结果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加。用金钱鼓励子女行孝,护理院想通过这种形式唤醒子女的孝心,但是当孝这一本应承担的责任都需要用金钱来衡量时,这样的孝心也就失去了它本应有的美好。我认为只有不计得失、真心付出的孝心方为孝。 诚然,我们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时间紧,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尽孝的借口。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下的年轻人敬老爱老意识薄弱,优越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忘了来路,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养育,不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不感恩父母的竭力付出。照顾生养自己的老人,难道一定要计算利害关系?孝道的衰败,是始于蒙蔽真心。 羊羔还知跪乳,乌鸦尚且反哺,而我们却在金钱的利诱下去行孝,这样的行为,在我看来,连那些动物都不如。孝本是我们最本能的情感,也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如今却被我们就这样丢下,这是多么薄情寡义,多么不负责任! 不可否认,养老院设置该制度是想让更多的子女来陪伴老人,初衷是好的,但是用金钱招来的看望与陪伴终究目的不纯,又能给老人带来多少安慰与快乐呢?巴尔扎克有言:“金钱填补不了任何情感的空虚和人格的缺陷。”人类的任何行为,没有真诚的内在感受,就算做了正确的事,仍然不算数。情感只有由内而发,方能摒除利害,让孝道成为自然。 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这也是人该有的天良。对父母有爱,有生之年,能够表达,就应该知足。我想那些真心爱父母、真心尽孝的子女,那些在父母的疾病生死面前仍不肯却步的灵魂,即使日后的生活有诸多艰难,他们也一定能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爱只有由内而发,才能不计得失,才能成就无悔的一生。 我们奉行孝道,关爱自己的父母,所求的不过是心安而已。这个心安,不是安于世人的评说,而是安于自身真实情感得以着落。情真切处,即心安稳处。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表达对他们的爱,这不仅仅是为人子女的责任,更是一个人、一个人类之子独享的精神体验。错过了,何以为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发自内心,不计得失,才能无愧于心!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构思前应先读懂材料所蕴含的意思及题目提出的要求。题目中的材料讲的是一则关于苏州某护理院为了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而推出的“奖孝金”管理制度的新闻,题目给出的任务是“面对护理院此举,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想法”。据此要求,此题若写为议论文最为好写;当然,若想通过记叙文来反映自己的看法也未为不可。但是,写议论文必须论点鲜明突出,材料充分可信,论证层次清楚;写记叙文则必须反映出自己的论点,切不可离题万里。本次作文材料为热点时事,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奖孝金”的目的;第二“奖孝金”的具体操作规则;第三“奖孝金”制度的初期效果。其中第一、二点内容应该是我们解读材料的重心。显然,客观而言,“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提倡。但是,当“孝”为金钱所绑架的时候,我们便有了价值的“批判”与“呼唤”的需求。本次作文要求是演讲稿的形式,开头有称呼语“亲爱的老师,同学们”,顶格写;接着又问候语“你们好或者大家好”,空两格写;接着是开场白,“我是李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xxxx”;接着是正文;最后又结束语“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参考立意: 1.不赞同护理院此举。孝悌是“为仁”之本,当发乎内心自觉,倘若看望父母还需人来奖励,这本身就是不孝。因此这种奖励机制让子女看望父母带上了功利色彩,也会让老人为此寒心。 2.赞同护理院设立“奖孝金”制度。此举可以起到提醒子女孝顺父母的作用,唤醒子女心中的亲情与孝心,提醒子女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 3.也可辩证看待护理院此举。一方面,护理院设立“奖孝金”制度,其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唤起更多子女抽空陪伴父母、与父母共享天伦的意识,但人的感情一旦与“利”挂钩,多半会变质。 行文结构:(范文2)开篇针对养老院推出了奖孝金制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不计得失、真心付出的孝心方为孝”;接着提出今天的现状是孝道的衰败,再用“羊羔还知跪乳,乌鸦尚且反哺”的道理论证我们人让孝道不计得失成为自然;最后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发自内心,不计得失,才能无愧于心”。 素材: 1.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2.“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3.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前后相应的排比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六十九岁诞辰。六十九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六十九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六十九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诗还在继续。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稳步前进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如果路遥现在还活着,不知是什么样子?这谁也说不准。但是他肯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会干出许多令人佩服又咋舌的事来。他是一个强人。强人身上有比一般人优秀之处,也有一般人不可理解之处。                                  

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他大气,也霸道

他刚强自负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儿女情长感情脆弱内心寂寞

他关心别人,却隐瞒自己的病情

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

A.②④③⑤① B.②⑤①④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元芳,你怎么看?”一时成了热词,并被《人民日报》作为论述“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政治理念,其中不仅关系到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而且涉及到如何有效互动的机制和程序。

B.“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中国传统白话,形象地点出了当前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是忧患,更是承诺。

C.在十八大报告的特定语境下,美丽中国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良好生态三方面平衡发展的状态,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D.最近,北京的社区除了食品、药店和日杂零售外,又出现了一些家居品牌社区店,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家居用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B.销售数量的增长掩饰不了彩管产业日薄西山的尴尬局面,由于主要品种价格降低幅度较大,导致该公司净利润下跌严重,彩虹电子去年亏损2843万元人民币。

C.那抑扬顿挫的声调、绘声绘色的讲述、惟妙惟肖的表演,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不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D.国土资源部的一个关照,降生了我国一个新的旅游式样——地质公园,十年间,我国的地质公园奇迹般结束了由建立到成长、由形影相吊到儿孙举座的嬗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 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