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 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 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 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无所不能知晓。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张力,艺术效果越强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叙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赋予作品真诚性,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B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无所不能知晓”错误,原文是“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C项,“亲身经历”错误,“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D项,“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误,夸大第一人称的作用。原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只要……就”错误,太绝对; B项,“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第一人称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D项,“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翻译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1)而后乃今风:__________________

(2)刘夙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吾生之休:___________________

(4)门衰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侥幸,保卒余年:_____________

(6)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

(7)人攀折者,每不合意:___________

(8)若新栽花木,不妨歪斜取其势,其叶侧:____________

(9)前事我已尽知,汝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未尝稍涉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本留为亡荆扶柩之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足下一人独处,夜深不寐,得无畏怖耶:_____________

(13)抵潼关三月,琢堂又升山左廉访:_________________

(14)者小徒不知食何物而腹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云销雨霁,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庄周忿然作色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西江之水而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于半道栗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置杯焉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历法以月圆月缺的周期来定月,朔为每月初一日,望为每月十五日,晦则为每月三十日。

B.晋代完整地保留了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包括设孝廉以选拔孝顺父母、品行方正之人,设秀才以选拔有才华的人等等。

C.“三”是一个有趣的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或实或虚的数量,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例如:“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三径”是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三吴”则是吴兴郡、吴郡、会稽郡的统称。

D.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 、“鸡鸣桑树巅”中的“鸡鸣”就是时辰的名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① 问征夫以前路。                  ② 云无心以出岫。

C.① 今臣亡国贱俘。                  ②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D.① 而彼且奚适也?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园涉以成趣    ②眄庭柯以颜       ③三江而带五湖      ④徐孺陈蕃之榻

⑤而后乃今将图  ⑥行比一乡,德一君 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⑧臣具以表

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①⑦/②/③/④⑥⑧/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③/②⑥⑦/④/⑤/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