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贫困潦倒,愤世嫉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热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不要命呀!”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活着还有仪式?”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你丫散步哪?!”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

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

“然后我的生活就只剩下骂了。”

“那又怎样?”我问。

“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他说。

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

他没有停,继续说着:“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

“什么仪式?”我问。

“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

我想起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问:“所以你就到处去旅游?”

“干嘛要去旅游?”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我开着车,每天都在旅游。”

“快看快看,夕阳!”他兴奋地指着前方说。

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开吟诗:“落日!红了脸,躲起来,它要躲起来……”

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

“神经病!”这是我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月后,我如愿跟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相亲对象结了婚。婚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了一句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在与“诗人”相亲前、相亲时、相亲后、马路相遇,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B.文章多次写到“诗人”“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这个细节,突出了一个卑微困窘的货车司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尊与倔强。

C.“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

D.小说以“我”的视角,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诗人的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划线句子。

3.“诗”是本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C 2.①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引人深思。②结构上与前文“诗人”“生活不易”的感慨遥相呼应,突出当下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③情感上,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诗人”生活态度的认可,使文章又生一层波澜。④动作描写,突出我生活的忙碌混乱,而“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含蓄地暗示主旨,而对纷乱糟糕的生活,寻求精神层面的寄托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⑤语言含蓄蕴藉,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3.①“诗”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因为喜欢“诗人”的诗而急于去见他,才发现他的真实身份;我因被他开车时吟诗的举动惊吓而逃之夭夭。②“诗”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渠道。它是人物活着的仪式,也是对抗生活的方式,是超脱现实困境的出路,爱诗吟诗更是他们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的象征。③“诗”是表现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它象征着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作品借此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不易要善意发现其中的美与诗意,以此安抚省会,抚慰现实。④在小人物频繁、忙碌、糟糕的生活中融入“诗”这个反差性很强的要素,在诗意的雅与生活的俗的交锋中,让人深思。 【解析】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项,“‘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错误,“诗人”并没有“拒绝”再见面,而是逃避见面。“我”骂“诗人”是“神经病”的根本原因是“我”理解不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体悟。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从“忽然,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分析,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从“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及前文“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等分析可知,结构上相呼应,写出了生活的不易。 结合“手忙脚乱地解开”分析可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生活的忙乱、不易;“嘴里迸出了一句诗”,结合上文“诗人”的吟诗行为分析,写出我对“诗人”生活观的认可,表现寻求精神寄托才是我们正确对待混乱糟糕生活的正确方式。 语言表达含蓄,但能引发人们思考,意味深长。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贯穿情节的线索,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等。 结合文本内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绕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熬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等分析可知,“诗”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合“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等分析可知,“诗”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渠道。 结合“‘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等分析可知,“诗”象征着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们需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结合“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等分析可知,在糟糕的生活中,插入“诗”这个要素,给人强烈的反差感,引发人们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 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 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 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无所不能知晓。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张力,艺术效果越强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叙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赋予作品真诚性,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课内翻译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1)而后乃今风:__________________

(2)刘夙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吾生之休:___________________

(4)门衰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侥幸,保卒余年:_____________

(6)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

(7)人攀折者,每不合意:___________

(8)若新栽花木,不妨歪斜取其势,其叶侧:____________

(9)前事我已尽知,汝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未尝稍涉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本留为亡荆扶柩之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足下一人独处,夜深不寐,得无畏怖耶:_____________

(13)抵潼关三月,琢堂又升山左廉访:_________________

(14)者小徒不知食何物而腹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云销雨霁,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庄周忿然作色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西江之水而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于半道栗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置杯焉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历法以月圆月缺的周期来定月,朔为每月初一日,望为每月十五日,晦则为每月三十日。

B.晋代完整地保留了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包括设孝廉以选拔孝顺父母、品行方正之人,设秀才以选拔有才华的人等等。

C.“三”是一个有趣的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或实或虚的数量,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例如:“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三径”是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三吴”则是吴兴郡、吴郡、会稽郡的统称。

D.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 、“鸡鸣桑树巅”中的“鸡鸣”就是时辰的名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① 问征夫以前路。                  ② 云无心以出岫。

C.① 今臣亡国贱俘。                  ②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D.① 而彼且奚适也?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