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从容闲谈, ① 所谈是...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从容闲谈, ① 所谈是饶有趣味之事, ② 世间琐屑无聊之事,都能以率真性情相见,这真是一大快乐, ③ 这样的人是很难遇到的。 ④ 言谈之人对自己的意见一味认同,这与一个人独坐有何差异呢?我们平时交谈,有完全倾向于对方意见的, ⑤ 意见略有分歧的,说“我的看法不完全是这样”“因此,我认为”等,这些  ⑥ 可以用来享受言谈的乐趣。

A. 不论  或是  但是  因为   

B. 不论  还是  可是  如果   

C. 无论  还是  只是  如果  也有  

D. 无论  或是  只是  因为  也有  

 

C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及关联词。“饶有趣味”“琐屑无聊”两者是选择关系;“很难遇到”表示转折;“意见一味认同”表示假设,可以排除AD;“因此”等应该是都可以用来享受乐趣的,综合C项合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门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间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①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③。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④。

(注释)①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迟:缓缓地升起来。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树木茂密,环境幽深。④野老:自称。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尾联两处用典。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

A.首联写田家,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使人感受到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B.颔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对比,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D.在这首七律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第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求取)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B.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C.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D.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3.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因为“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

(2)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羊的冬季

纪东方

大风刮了七天,大雪下了七夜。

战备公路边三四米深的大沟平了,不但平了,连公路上也积了半米厚的雪。暴风雪把路封了,阿拉嘠哨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前沿。

大清早一起床,王平均连长召集司务长、给养员、炊事班长开会,讨论一连人的吃饭问题。司务长愁眉苦脸抖搂所有的家底:米够吃一天,菜窖里还有三个大萝卜,一棵瘦白菜。全连已经吃了五天的盐水煮饭,今天山下再送不上来给养,战士们就要饿肚子了。

山对面,不足200米直线距离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哨所。边境,前沿,战备紧张,难道真的要让我们的战士饿着肚子去站岗吗?

王连长急得满脑门子汗,在屋里转了三个圈,忽地甩脱披着的皮大衣,下决心地扔掉手里的烟,说:“不行,我带一班下山。背也得背给养上来。”

司务长红了眼圈:“这事责任在我,没有在暴风雪来之前安排好,我去。”

一班长腾地站起来:“这条路我最熟,还是我带人去。连长你要指挥战备,不能离开。”

门忽地开了,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个小战士阅进来,报告都没有打,结结巴巴地说:“连长,连……长,后院,后院。”

“有情况!”

连长顺手掏出了手枪,一班长仲手去撲墙架上的冲锋枪。小战士更急了。“不是,不是,敌人,是……”转眼工夫,刚才愁眉苦脸的一屋子人迅速集合,成战斗队形把后院包囤得水泄不通。

一只羊躺在后院的栅栏门前,可能是冻的,也可能有伤,已经奄奄一息,无助的大眼睛睁开又闭上,连呻吟的力气都没有了。

营房后面就是山,山上经常有老百姓放羊,国境那边的这边的都有。羊是吃草的,羊吃草不分国境,哪边的草都可以吃饱肚子。昨天晚上的风太大了,估计是风雪中羊跑迷糊了,从山上摔下来。

连长松了口气,摇摇头,把手枪插回枪套:“嗨,一只羊。”

一班长如释重负地关上枪机:“嗨,一只羊。”

司务长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嗨,一只羊。”

对呀,一只羊!大家的眼刷地都亮了,亮得红彤彤的,好像把山上的雪都照亮了。

一只羊啊。一只无主的羊。

看看门脚奄奄一息的羊,大伙看司务长,司务长看一班长,一班长又看看连长。连长说:“先把它弄到炊事班,其余人回连部。”

连部继续开会。

战士们也在开会。话题自然离不开羊。有的说,当然是杀了炖一锅,全连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羊头和骨头,熬成老汤,吃上三天五天没有问题。有的说,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尤其是边境,闹不好会引起国际纠纷。对方马上反驳,现在牧民有的是羊,不在乎少一只两只。再说,咱们自己不说,吃到肚子里谁知道?不要假积极。双方争得气呼呼,但又谁也不能说服谁。

想吃肉的似乎已经闻到了伙房里羊肉的香味。怕犯纪律的把脸贴在窗户上,悄悄把玻璃上的冻雪画出一只羊的样子。

晚上开饭的时候,还是米饭盐水萝卜。那只羊没有成为晚饭,而是在灶房里溜达嘴里叼着连里仅存的细莱半棵瘦白莱,没有菜心只有菜帮的当地产的小白菜。

据说,连长派通讯员卫生员给羊当“保镖”,挡住了炊事班长举起的菜刀。半棵白菜也是连长特批的。司务长心疼得差点和连长吵起来,那是他给连长留的最后的一点特殊“伙食”。王连长的胃病犯了,吃萝卜吃得直吐酸水儿。

据通讯员说,连长一夜没睡,打了十几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没有说完就断了,大雪结成的冰凌把电话线压断了。

第二天,雪停了,一班长集合队伍准备下山背粮。临出发的时候,一幅场景让他目瞪口呆:最少有两三百只的羊群争先恐后的涌来,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里踩出了一条瓷瓷实实的“天路”,后面是旗里拥军模范乌日格愣大叔赶着爬犁,爬犁上是粮食、冻羊肉。麻袋最下面,还有一口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过年都难得的细菜真真正正的内地大白菜。

那只羊一直养在连队,乌日格愣大叔说不是他家的羊,一冬天也没有人来认领。一只羊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我复员下山,那只羊还在山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阿拉嘎哨所的军人在大雪封山、给养缺乏时发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思想纪律性强的连长形象

B.寒风追逐着雪花,低吼着扑向地面,打了个旋”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雪交加的恶劣气候,渲染了气氛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发现是一只羊误人后院的情节中,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连长等人的心理

D.战士们就“杀羊饱吃一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情节展现了战士们不同的性格,也表达了对想杀羊吃肉战士的批判。

2.小说围绕“一只羊”展开情节,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