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一纸包含进退的“谢客令”,进是珠峰环保的进步,退是人类活动的让步。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第一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1.D 2.B 3.C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错用“关于”与“对于”。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第三,“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文章的题目。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多作状语,一般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结合“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分析可知,应该用“对于”,排除A项、C项。搭配不当,“一窥”与“面纱”搭配不当,排除B项、C项。C项,还设置了“第一世界”的语序错误(先领属再胡数量词,这是定语排序的规则)。故选D。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纷至沓来”指连续不断地到来。“熙熙攘攘”指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修饰“普通游客”分析可知,选用“纷至沓来”。“岌岌可危”指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刻不容缓”指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结合“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分析可知,选用“岌岌可危”。“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显而易见”指(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结合“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分析可知,选用“不言而喻”。“随心所欲”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为所欲为”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多含贬义。结合“人的”“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等分析可知,选用“随心所欲”。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______”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成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①癸已(公元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组诗都写蒙古军暴行,但侧重点各异,第一首重在写人,后两首分别重在写物与景。

B. 组诗在描绘中运用多种修辞,如第一首诗用借代,后两首均用了夸张、比喻和对比。

C. 诗人把直面家国沦丧的沉重情思贯穿于三首诗歌之中,增强了这组诗的整体性。

D. 组诗所写乃是诗人亲身经历,与杜甫创作的具有“诗史”性质的一类诗作主题类似。

2.诗人在诗中不作议论,而是借描绘现实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请选择其中一首,对诗中描绘的典型场景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父秀之,黄门郎。悰少而谨敕,有至性。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上甚德之。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①,于宣阳门外行马②。内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郁林立,兼大匠卿。起体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袴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惊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永元元年,卒。时年六十五。悰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

[注]①卤簿: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②行马,官府门前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B.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C.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D.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郎,古代官职名,东汉时期设置,主管选举,又称吏部郎中,乃吏部最高职位。

B.太子,封建时代被确定继承君位的皇室子孙,通常册立嫡长子,其所居常在东宫。

C.太庙,最早只供奉历代皇帝,后亦供奉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称之为配享太庙。

D.白衣,本指古代平民服,借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此指受处分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悰淳朴至孝,交友不避贫贱。父亲在京城去世,他前去奔丧,连一口水都不喝;世祖家境贫穷,他出自对人才的推崇,多次分与家财,出行必要同乘。

B.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他合理分派任务,使家中奴婢各司其职,无闲人;他擅长烹饪调制各种美味,且在豫章王举办的盛宴中,能够引经据典指出不足。

C.虞悰为人随性,为官行事恣意。世祖索要美食秘方,他拒不献出,只献出一个醒酒方子;因在宣阳门外驱打人及在休安陵接受属下的牛和酒,而两次被免官。

D.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世祖因与他是平民时的旧友,让他恢复祖上的职务;明帝宣召先朝旧臣辅助自己,他称病不愿就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采访。还,上茶盐利害,遂为转运使,三司户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积聚皆可给。未几,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既得旨,而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在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于洛守刘烨,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烨会众僚时达之,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感恻,遂徙雷州,亦出于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

(选自《宋史·丁谓传》)

(注)①砦:同“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B.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C.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D.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路”与“道”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福建路”大致相当于今福建省。

B.蛮,古汉族自称华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C.“除”与“拜”“迁”“授”等词一样,在古代都表示官员的任命。

D.浮屠,本意是佛教徒或佛,而“佛”专指“先觉者”释迦牟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做边地稳定工作。在边地出现动荡时,丁谓以安抚为上,团结蛮人各部落酋长,使这一地区得以安宁。

B.丁谓长于筹划治理。他采用以粮换盐的办法,解决了蛮地缺少食盐、施州军粮需要长途解送的问题,一举两得。

C.丁谓玩弄权术,引火上身。丁谓与内侍雷允恭私自勾结把持朝政,后雷允恭犯事,丁谓为了促使自己立马处死了雷允恭,但还是受到牵连,遭到贬职。

D.丁谓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在贬谪之所时,他煞费苦心,终于让皇帝知晓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且让皇帝为之感动,改换了他的贬谪之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1)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2)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3)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4)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5)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6)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7)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1)段作者先概括地写出可游之处大概有两类,而却不知道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设置悬念,自然引发下文。

B. 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 作者在第(5)段详细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写出了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均是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了杏花村访酒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平实,自然浑成。

2.文章第(3)段,作者描写“喝酒”这一环节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述颇具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赏析它们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