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主体自我价值的特点而言,中国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主体自我价值的特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也是当今世界实现合作共赢、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突出表现为对五种相互性关系的不懈追求。

强调不同主体间的互敬互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点。儒家创始人孔子说“修已以敬”“仁者爱人”,其中“敬”和“爱”的对象都是“人”,即“他人”。这里的“人”,不仅包含社会中有地位的上层人,也包含庶民百姓。如何做到敬人爱人?从个体层面,孔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将心比心,从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考虑到他人的喜好和厌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从国家层面,孔子强调“为国以礼”。“礼”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从相互性的角度规定了君臣、上下、长幼,男女、父子、兄弟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成为维护国家秩序、保证国家安定的基本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不同主体间相互的“和"。在中国古人看来,“和”是天地化生万物的方式。孟子认为,天地间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胜过“人和”。董仲舒认为,“和"是天地间最美的德。中国古人讲“和”,讲“同一”,然而,并不等于千篇一律,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地与对方苟同。孔子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追求不同主体间的平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老子认为“天道无亲”,天道自然地调节着人与人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占有。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盂子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而相互依存的关系。墨子认为选贤任能要一视同仁。韩非子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更是农民阶级的愿望。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尚的基本标准,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周易》强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说:"“宽则得众。”又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些格言,均是教人更多检视自己的言行,宽厚待人,包容他人的缺点或过失。老子认为,只有像大海那样,善于处下, 容纳百川,始能成为百谷之王。这种宽厚包容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不同主体间的忠诚互信。老子认为,轻易许诺别人,必然困难重重,一旦失信,别人就不再信任他。孔子认为,“诚信”是“立言”“为人”“做事”的大道。他时常要求学生“谨而信”“敬事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个人如果缺乏诚实品格,做事不守信义,就不能立身于世,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荀子则强调:“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汉代王充进一步认为,“精诫所至,金石为开”,诚信无价,只要心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摘编自成龙、王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贯重视相互敬爱、“和”、平等、包容和守信等五种相互性关系。

B.君子虽然贵“和”,但反对无原则地随波逐流,为取悦世俗而改变自己正确的立场和主张。

C.调节地位财富,追求理想及法律面前平等,只是中国社会追求的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平等。

D.与人交往,不轻易许诺和“言而有信”,都是恪守“立言”“为人”“做事”的诚信大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的差异。

B.文章采用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证宽厚包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C.文章论证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敬爱关系时,是按从个体层面到国家层面的逻辑进行的。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性价值观的五种相互性关系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从不同主体相互性视角解决问题,与西方文化重自我的狭隘观念不同。

B.规定社会成员间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秩序,保证国家安定是“为国以礼”的重要原因。

C.宽厚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能反省自己、宽厚待人的人才可能成为君子,成就事业。

D.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性价值观的阐发,有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C项“只是中国社会追求的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平等”分析有误,由原文“追求不同主体间的平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可知,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平等,而不是“只是中国社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B项“论证宽厚包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有误,结合原文可知,应该是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尚的基本标准,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A项,“与西方文化重自我的狭隘观念不同”说法有误,由原文“相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主体自我价值的特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可知,西方强调“主体自我价值”,而不是“重自我的狭隘观念”。 B项,“是‘为国以礼 ’的重要原因”说法有误,由原文“从国家层面,孔子强调‘为国以礼’。‘礼’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从相互性的角度规定了君臣、上下、长幼,男女、父子、兄弟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成为维护国家秩序、保证国家安定的基本准则”可知,“从相互性的角度规定了君臣、上下、长幼,男女、父子、兄弟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是“为国以礼”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规定社会成员间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秩序,保证国家安定”。 C项“宽厚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说法有误,原文是“这种宽厚包容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D项,正确;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突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哪些感悟?请分享你的认识,鼓励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逻辑规律中有一条“排中律”,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真。例如:面对“雪”这一具体对象时,张三说“雪是白的”,李四说“雪不是白的”,就“雪的颜色”这命题两个人的判断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则两句话中必然有一句是真的。根据这一规律数学家斯摩林把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情节,改编成了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金盒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银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肖像在银盒里”,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答案得出的推论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五个短语概括川剧的特点。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其中川剧高腔曲脾丰富,唱脸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在各大剧种里独树一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           ,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              ,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B.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B.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著作,很难被遗忘的开创性著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C.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D.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没有寻觅到当年宏伟建筑、人物风采,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