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电在我国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电在我国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中国首部核安全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运行核电机组47台,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居世界第一。

核电重启背后是广阔的市场。银河证券分析师认为,机组密集投产,三代核电并网拉开帷幕,预计今年下半年国内核电项目开工进度有望加速。未来核电市场空间或将迎来动态的、持续的释放周期。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新核电项目正处前期准备过程中》,《上海证券报》2019年9月4日)

材料二

国内新建常规核电机组冰封已久,2019年有新的常规核电机组获批,标志着三年“零核准”后国内新建核电已按下重启键。继2015年核准8台新建核电机组后,2016年中国未核准新的核电项目,2017年内唯一开工的项目是中核集团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的示范快堆工程,2018年国内新建核电项目再度出现“零核准”。以上核准开工节奏不仅远低于行业预期,也低于国家能局《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年内计划开工6-8台机组”规划。

等待正式开工的福建漳州一期、广东太平顶一期共4台机组均采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这4台机组将成为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后的首堆工程。

(摘编自《三年“零核准”后国内核电破冰重启.福建漳州等项目获核准》,《澎湃湃新闻》2019年7月27日)

材料三

日本《东京新闻)9月3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向广域经济圈构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自主研发”的核电技术。

文章介绍,除了巴基斯坦在建的两座机组外,英国的布拉德韦尔核电站也确定将使用“华龙一号”技术。有关向南非和阿根廷出口核电技术的谈判也在进行中,“华龙一号”以法国技术为基础,由中国两家国有核电企业独立研发。文章称,“华龙一号”技术提高了反应堆的抗震性能,无论技术还是安全性能,都被置于达到发达国家最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高度,而且据说建设成本不到欧美同等规模核电站的一半。

(摘编自《无惧外部杂音中国力推核电技术“走出去”》,《参考消息》2019年9月4日)

材料四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表示,中国自发展核事业以来,始终把保障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坚持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和技术,在近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同类机组综合排名中,我国80%以上指标优于世界中值水平,70%以上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值。2018年,12台运行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世界领先。

刘华表示,在选址阶段及建设建造前应强化科普宣传,开展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确保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要及时公开核设施的安全状况。

刘华表示,中国积极参与交流与合作,签订了50多份核安全合作协议,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新兴核电国家建立密切联系,加强专家交流技术合作、高层互访。同时,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与核安全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分享中国的安全经验,以提升各国安全水平、安全能力。

(摘编自《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和技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9月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核电发展顺应市场需求,目前已运行及在建的核电机组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

B.中国到2019年才破冰重启核准项目,之前的三年内,没有核准任何新的核电项目。

C.从输出情况来看,中国核电的“走出去”战略既面向不发达国家,也面向发达国家。

D.“华龙一号”技术由我国自主研发,抗震性能、安全性能高,建设成本不足欧美一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6年至2018年我国核电核准及开工情况看,中国核电建设速度远低于其他国家,2019年起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B.中国已成为自主掌握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技术已成功研发、投入使用并向“-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C.从《东京新闻)9月3日发表的文章看,巴基斯坦在建核电机组是“华龙一号”落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首站。

D.中国始终把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和技术,近年在WANO同类机组综合排名中优势明显。

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在核电安全方面做出的贡献。

 

1.D 2.A 3.①积极研发安全性能高的核电技术并向外输出。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③与其他国家在核安全方面交流合作,提供培训交流活动平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D项“建设成本不足欧美一半”理解有误,结合原文“据说建设成本不到欧美同等规模核电站的一半”中“据说”来看,是不确定的说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 A项“中国核电建设速度远低于其他国家,2019年起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分析有误,结合原文“截至2019年6月,中国运行核电机组47台,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居世界第一”来判断,中国核电建设速度不是远低于其他国家;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本题答题区间在材料四,结合原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表示,中国自发展核事业以来,始终把保障核安全作为重要的国家责任,坚持以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和技术,在近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同类机组综合排名中,我国80%以上指标优于世界中值水平,70%以上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值”可总结出“渴望积极研发安全性能高的核电技术并向外输出”;结合原文“刘华表示,在选址阶段及建设建造前应强化科普宣传,开展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确保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总结出“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结合原文“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与核安全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分享中国的安全经验,以提升各国安全水平、安全能力”可总结出“与其他国家在核安全方面交流合作,提供培训交流活动平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强调主体自我价值的特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也是当今世界实现合作共赢、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突出表现为对五种相互性关系的不懈追求。

强调不同主体间的互敬互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点。儒家创始人孔子说“修已以敬”“仁者爱人”,其中“敬”和“爱”的对象都是“人”,即“他人”。这里的“人”,不仅包含社会中有地位的上层人,也包含庶民百姓。如何做到敬人爱人?从个体层面,孔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将心比心,从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考虑到他人的喜好和厌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从国家层面,孔子强调“为国以礼”。“礼”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从相互性的角度规定了君臣、上下、长幼,男女、父子、兄弟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成为维护国家秩序、保证国家安定的基本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不同主体间相互的“和"。在中国古人看来,“和”是天地化生万物的方式。孟子认为,天地间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胜过“人和”。董仲舒认为,“和"是天地间最美的德。中国古人讲“和”,讲“同一”,然而,并不等于千篇一律,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地与对方苟同。孔子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追求不同主体间的平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老子认为“天道无亲”,天道自然地调节着人与人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占有。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盂子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而相互依存的关系。墨子认为选贤任能要一视同仁。韩非子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更是农民阶级的愿望。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尚的基本标准,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周易》强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说:"“宽则得众。”又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些格言,均是教人更多检视自己的言行,宽厚待人,包容他人的缺点或过失。老子认为,只有像大海那样,善于处下, 容纳百川,始能成为百谷之王。这种宽厚包容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不同主体间的忠诚互信。老子认为,轻易许诺别人,必然困难重重,一旦失信,别人就不再信任他。孔子认为,“诚信”是“立言”“为人”“做事”的大道。他时常要求学生“谨而信”“敬事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个人如果缺乏诚实品格,做事不守信义,就不能立身于世,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荀子则强调:“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汉代王充进一步认为,“精诫所至,金石为开”,诚信无价,只要心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摘编自成龙、王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贯重视相互敬爱、“和”、平等、包容和守信等五种相互性关系。

B.君子虽然贵“和”,但反对无原则地随波逐流,为取悦世俗而改变自己正确的立场和主张。

C.调节地位财富,追求理想及法律面前平等,只是中国社会追求的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平等。

D.与人交往,不轻易许诺和“言而有信”,都是恪守“立言”“为人”“做事”的诚信大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的差异。

B.文章采用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证宽厚包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C.文章论证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敬爱关系时,是按从个体层面到国家层面的逻辑进行的。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性价值观的五种相互性关系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从不同主体相互性视角解决问题,与西方文化重自我的狭隘观念不同。

B.规定社会成员间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秩序,保证国家安定是“为国以礼”的重要原因。

C.宽厚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能反省自己、宽厚待人的人才可能成为君子,成就事业。

D.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性价值观的阐发,有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突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哪些感悟?请分享你的认识,鼓励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逻辑规律中有一条“排中律”,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真。例如:面对“雪”这一具体对象时,张三说“雪是白的”,李四说“雪不是白的”,就“雪的颜色”这命题两个人的判断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则两句话中必然有一句是真的。根据这一规律数学家斯摩林把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情节,改编成了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金盒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银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肖像在银盒里”,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答案得出的推论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五个短语概括川剧的特点。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其中川剧高腔曲脾丰富,唱脸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在各大剧种里独树一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           ,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              ,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B.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B.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著作,很难被遗忘的开创性著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C.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D.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