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

英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英国电视刷《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8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201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B. 大数据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又容易被当成产品买卖,所以让人们心生恐惧。

C. 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D. 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价值和隐忧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B. 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有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C. 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 对于大数据,文章先交代其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本身是复杂而多元的,人们不必因害怕而拒绝它,应该多加以观察和反思。

B. 大数据有时是冰冷的数字,有时是温暖的记忆,未来会是最有价值的商品。

C. 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D. 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

 

1. A 2. B 3. C 【解析】 1.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B项,因果不当。第三段说“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 C. “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无中生有。原文说“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说明并不确定影像保存信息是否持久;而且竹简、纸张、影像也并非不温情。D不合文意。原文“负面性”是加引号的,文中二、三段所谓的“负面性”都是人们的担心,而非确凿的事实。所以“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不符合文意。故选A。 2.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B项中“充分证明了”不恰当。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本身就不能起充分论证的作用,文中“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冷酷’”也说得委婉而不绝对。故选B。 3.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C项假设关系不成立。文章结尾说“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所以仅反思是不够的。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萤火虫

并非不知道

最暗的星

也比我更辉煌

我还是一闪一闪地飞行

尽管我只有这么一点点光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三国演义》,简述陶谦三让徐州的情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中泰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跨国铁路激发“泛亚铁路网”联想,高铁所代表的“中国速度”,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介绍,中国高铁在国内大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谋划“走出去”。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美国、巴西、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建立高铁合作关系。他认为,中国高铁能在短短几年间驶出国门,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是性价比,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其次是技术;最后是安全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         ,最终成就了        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中国文学在国外始终存在着       的问题,根据《中华读书报》对中国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2008至2010年销售情况的分析,美国出版翻译的中文作品共29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仅19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浓墨重彩    水乳交融    独具一格    水土不服

B.可歌可泣    水乳交融    特立独行    格格不入

C.浓墨重彩    并行不悖    独具一格    格格不入

D.可歌可泣    并行不悖    特立独行    水土不服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觉今是而昨非

B. 云销雨霁

C.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 此小大之辩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