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

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谨代表全体兄弟姐妹,祝贺尊敬的学长们圆满完成高中学业!三年来,你们发愤图强,励精图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搜寻着智慧的光芒,殷切期望你们不负母校厚望,创造更多的辉煌!

 

⑴“兄弟姐妹”改为“在校同学”⑵“尊敬的”改为“亲爱的”⑶“励精图治”改为“刻苦学习”⑷“搜寻”改为“探寻”⑸“殷切期望你们”改为“希望我们”。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先明确语体要求,看清是用书面语还是要用口语,然后认真阅读正文部分,根据语境,结合词语的谦敬色彩和使用对象、使用场合等认真分析。这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 “兄弟姐妹”不适合毕业典礼这一庄重的场合,应该改为“在校同学”;“尊敬的”是对长辈或宾朋的尊称,是敬辞,此处修饰对象为“学长们”,应改为“亲爱的”;“励精图治”指的是治理国家等大方面兢兢业业,用在这里词义太重,应改为“刻苦学习”;“搜寻”指无目的的寻找,此处是说“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智慧的光芒”,有探索寻找之意,应改为“探寻”;“殷切期望你们”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告诫,此处不合人物身份,应改为“希望我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     ,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亡;“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      。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     ,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  以古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

B.震耳欲聋  以古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

C.振聋发聩  以人为鉴  知行合一  长治久安

D.震耳欲聋  以人为鉴  九合一匡  天朗气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兴亡”兼涉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B.“兴亡”兼涉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到个体道德修养诸方面的兴衰

C.“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D.“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衰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

B.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C.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D.孟子所说的人近于“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________________” 来形容。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实指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淄青兖郓招讨使、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絁一,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按案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巨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幹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幹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幹死。

(选自《新唐书·刘玄佐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B.“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即为此意。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玄佐洒脱放荡,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为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养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毒酒害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车的激情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个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3.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