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B. 这是拙作《学霸笔记·语文》,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C. 李华与张红闹别扭,为了重回友谊,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D. 请放心,我会准时光临宴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

 

B 【解析】试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词。用在这里表达不得体。C项,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光临:意思是敬称他人的来访,是敬辞,用在此处表达不得体。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日青岛,聚焦世界目光。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黄海之滨,浮山湾畔,(   );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各国嘉宾应约而至,可谓          ,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           ,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2018年6月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     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      ,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共谋稳定,共促发展的上合青岛峰会充分展现了令人赞叹的上合智慧,扩大了上合组织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云变幻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B.风云变幻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C.风云际会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D.风云际会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赏心悦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C.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D.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3.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B.心存一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来描写“焚椒兰”的语句是“______”,用来描写“宫车过”的语句是“_______”。

(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李白在《越中览古》中表达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的《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义与“释褐”不同。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上已遗失的《乐》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昔日之光

夏笳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一张老态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在一起: 眼窝、嘴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我掐着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106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80周年,最后的老兵,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仿佛一 张过于庞大繁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上轻敲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生的故事都随时间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生活已经来临;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高楼、高铁、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 这是一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和鸟鸣。我面对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2025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昼行夜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讲述让我把这些故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 一会儿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 向爷爷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作一团。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竞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出稀疏的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站在一棵大树下,相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片处理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奶奶正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人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是最后的抗战老兵。

B. 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深入。情节安排巧妙,匠心独运。

C. 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

D. 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照千秋,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2.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

3.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