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编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
材料二:
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因此,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徳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拋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摘编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认为,每一个人求学的目的各不相同,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入大学,进北大,要把目标统一到求学上来。
B.在蔡元培看来,法律学堂、商业学校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北大不应为之,北大的法科、商科也不应以此为目的。
C.蔡元培强调大学时期要“植其基”,这里的“基”既包括学问的根基,也包括求学目的纯正、道德品行端正等内容。
D.在林建华看来,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既包括平等的学术争论,也包括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和失败也是学生成长之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演讲的对象是学生,他对北大当时的腐败现象深为不满,因此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主张。
B.蔡元培希望学生专心学问,珍惜光阴。虚度光阴,不但学问无成,耽误自己;投身社会,还可能贻害他人和国家。
C.林建华演讲的对象是教师干部,因此他演讲的内容显得概括,重在摆出观点,明确方向,提出要求,亮明态度。
D.林建华提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3.蔡元培和林建华都强调了大学在研究学问方面的重要作用,虽时代不同,各有侧重,但仍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其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文化苦旅》对中国散文文体的拓展和散文表达模式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以及因它而诞生的“文化散文”这一概念,一定会载入文学史册。
文化散文不是一个大箩筐,不适合什么都往里边装。因为我们无论谈论文化散文还是写作文化散文,这一话题和文体的价值都基于两点:一是题材与表达模式。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二是写作方式。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强调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用自己的呼吸感受前人的呼吸,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所以说,将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会导致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文化是个大词,我们更愿意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散文从审美趣味过渡到审智趣味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下散文变得知性、智性,抒情退到一旁,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文化散文至今仍有广泛市场,甚至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20多年前,余秋雨让文化散文“红”遍全中国,原因之一是余秋雨用“余式风格”——情绪充沛、表达文雅——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的课,人们突然发现那些僵硬的历史文化,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感染人,同时,人们也发现散文可以如此知性、如此厚重。文化散文一度作为“精神营养品”,老少皆宜,滋补了人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庞大的读者市场,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散文仍以其知性和感性的美妙结合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
大受写作者青睐的文化散文,其作品数量汗牛充栋,其水平也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者疼痛,能写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灵魂的拷问,从中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文字优雅大气;中品者深刻,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过程引人思索,叙述视野开阔,对某些历史文化事件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表达;下品者展示,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作者沦为“文抄公”“说书人”,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历史文化有了,文学没了。反观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不多,中品者有一些,下品者众多。
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再到逐渐归于平静,经历了自己该经历的命运,当年的新文体也成为旧文体了。任何一种文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开放的文体,文化散文也是如此,它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才知道
(摘编自石华鹏《文化散文的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散文以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为标志,对中国散文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B.文化散文以历史文化作为其写作的题材,以文学的形象和情感作为其表达模式。
C.文化散文表现为一种文学的审智趣味,强调知性和智性写作,而排斥情感的表达。
D.文化散文从出现之日起就受到读者喜爱,20多年来,虽然创作量大,但良莠不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散文的出现和形成谈起,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B.从话题和文体价值入手,文章论证了文化散文有边界、不能什么都往里装的观点。
C.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论述了文化散文至今仍然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D.从文化散文的特点到创作现状再到其发展规律,文章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跨学科融合是文学艺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文化散文的成功正在于其跨界的特色。
B.文学艺术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文化散文受欢迎与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时代需求相关.
C.历史文化是否为人们所接受,受其表现形式影响,越形象越受欢迎,反之则不然。
D.20多年来,文化散文上品不多,中品也仅有一些,因此,其未来发展还不明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数据统计表(%)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不超过30字)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不超过20字)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提取重要信息,按要求分别写一句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也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 人,清代杰出文学家,文言小说圣手。他少负才华,年轻时即考取秀才,但以后多次参加科举, 到老未中举人。家境贫寒,长期做私塾先生。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闲时坐于村口, 供人茶水,与之闲谈,搜集大量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全书共 490 余篇,现在已有日、英、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 20 多种语言的译本。
(1)突出蒲松龄的身份,不超过 25 字。
(2)突出蒲松龄的成就,不超过 25 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
C.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