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笔者是非遗工作者,经常有人问机制纸和手工纸的问题,所以在此就两种纸的特点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手工纸纤维材料:麻构竹藤桑、青檀稻瑞香。
辅助材料:石灰、碱、植物纸药。
制浆工艺:浸泡、沤制、蒸料或天然漂白、手工打浆等。
成纸过程:手工抄造、手工焙干。
特点:手工纸纤维分布自然、纸药经过压榨后流失干净,焙干时只有纸刷上墙贴附的压力,因此在去除水分和干燥两个过程没有过多的压力,这才使手工纸在天气潮湿时自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冬天干燥时能够自然释放纸张中的水分,这样保证了手工纸的使用寿命,使得天气变化时纤维不容易断裂,不影响它的纤维结构,而且在不断吸放过程中纤维会有棉化的结果,手工纸经过几百次或上千次的不断吸放后,使纤维之间的密度不断增加,纤维之间的缝隙不断减少,纸张表面给人光滑如油、温润如玉的手感。
另外,手工纸还有很好的吸收水和墨的功能,并且会产生不同的层次效果,这点机制纸是没有的。
用途:书画、图书印制、拓碑、收藏等。
机制纸纤维材料:松木、權木、老竹子、杉木、草类等。
辅助材料:烧碱、硫化碱、松香胶、漂白粉、染料、其他助剂等。
制浆工艺:高温高压强碱纤维分散、化学漂白、机械打浆。
成纸过程:网轮上浆、胶辊压榨、烘缸高温快速干燥。
特点:
(1)机制纸用的纤维与手工纸纤维绝然不同,木浆纤维含山质素高,不利于长期保存。
(2)木浆纤维是经过高温快速进行纤维分散和去除纤维杂质的,这样对纤维本质破坏很大。
(3)成纸过程中纤维定向排列,而不是自然排列,榨干水分用胶辊压榨,使得压力大、密度高、拉力强。
(4)机制纸施胶用的是松香胶,这样使得纸张表面光滑,纸张密度大大增加,不容易透水,有利于硬笔书写和机器印刷。
(5)烘干过程的温度不低于100度,使纸张快速干燥,与手工焙纸用70度以下的温度要高得多,对纤维会产生不利影响。
用途:印刷现代书籍、包装、生活用纸等。
(摘编自邓金坤《手工纸与机制纸的区别》)
材料二:
现代生活的核心是现代人正在创造着各种生活方式。当然,现代生活方式的继承与创造中必然涉及文化传统、民族记忆、传统工艺与审美范式等要素的融入,但无疑也会面临重大技术与工艺变革、文化冲突与开放融合、产品与渠道颠覆等新挑战。当前的中国,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挑战与转型强度异乎寻常之大的“现代生活”,传统工艺的手工造纸行业迫切需要走出自己的新生之路。
一方面,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审美范式,但是,哪些范式在国际开放的生活与消费追求里能打开新天地、获得新追随,确实存在甄选、提炼、应用的再创造过程。另一方面,国际文化开放融合带来不同审美范式的强烈碰撞,激荡之中与之后,形成新审美风格的流行是大概率,因此,中国传统手工造纸行业存在着主动走进新审美愿景的挑战。
(摘编自汤书昆、朱赟《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调查与行业生态构建》)
材料三:
2016年春节,印有“山猴送吉”图案的家书红包诞生了(图案见下)。在“曹氏宣纸”第二十七代传承人曹建勤的精心监制下,红包的用纸以青檀皮、三桠皮、燎草等为原料,用汉唐时期的方框捞纸工艺,手工抄制而成。并使用矿物、植物颜色染色,自然晒干。红包内的信笺纸,则选用16开传统红八行信纸(福建姑田连史纸)和花草云龙信笺纸。最后再结合现代印刷工艺,将贺岁之意凝结于字里行间。
(摘编自《“无纸化时代”下的中国手工造纸——原博访谈》)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纸过程中压力的大小、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纸的纤维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纸张的寿命。
B.用化学制浆法和半自动抄纸法生产的纸不属于传统意义的手工纸,更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C.机制纸的寿命虽然没有手工纸的那么长,但具有表面光滑,纸张密度大,不容易透水,便于硬笔书写和机器印刷的优点。
D.手工纸的用材、制浆工艺、制纸过程、特点与机制纸完全不同,因此制作成本更高,收藏价值更大。
2.下列不属于手工纸走进新审美范式的一项是
A.香格里拉三坝纳西族的东巴纸不仅可以用作抄录东巴经,还可以用来创作华丽的纸牌画。
B.北京德承贡纸坊的皮纸,被用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甘而可工坊的纸胎漆器和漆砂砚台的制作。
C.安徽泾县的宣纸,已经开发成可用钢笔(水笔)书写的手工纸、可上小型滚筒机印制的宣纸邮票纸。
D.云南鹤庆县龙珠村与灵地村的白族构皮纸,已被用于照片的丝网版画印刷。
3.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山猴送吉”家书红包的特点和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
理论是时代的心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中国判断。那么,这一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中国表达具有怎样的时代内涵呢?
第一,树立极限意识,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全球共建。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主编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书名如警世之钟,在旁征博引、丝丝入扣的论证中表达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不同人群,共同拥有唯一的地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极限意识”。的确,不同的人群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以有贫富之别,可以占有不同份额的资源,但作为命运共同体,今天的人类有一点是平等的,即我们只有同一个地球。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告别盲目的发展状态,共同建立起一种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这是保证人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未来人类的实践行为必须自觉关注现代生态文明的重建,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真正意蕴。
第二,注意守护文化多样性,在文化的一元与多元之间找到平衡和张力。文化多样性问题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历史节奏凸显于我们的时代生活的。文化多样性本是世界的“原生态”,但经济全球化却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使得人类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现代性的一元逻辑日益成为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发展要素,高效率、标准化、整齐划一取代了文化的个性化追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被消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弱势文化采取了“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并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今天,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必须倡导文化多样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这种文化多样性既是对文化个性与特殊性的表达,也是人类共同文化品质的展示,正所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我们才能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第三,坚持合作共贏原则,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不可否认,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分歧和对立,冷战思维还不时充斥于国际关系之中。但只有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各种偏见的藩篱,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让共同利益压倒分歧对立,做出和平共处、有序竞争以及合作共贏的明智选择,世界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从这一价值诉求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啻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智可行的行动方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也是人类新文明和世界新秩序的生成过程。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绝非一日之功,更难凭一国之力,需要各国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正像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別国合理关切。”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只有始终如一地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旗帜,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局面才可能真正形成。
(摘编自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关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极限意识指的是人类共同拥有唯一的地球,人类和自然应建立和谐共处关系。
B.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不同人群是命运共同体,所以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C.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原本多样性发展的人类文化正受到一元化的冲击。
D.“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说明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是多姿多彩的。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从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
C.文章多处引用了中外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极大地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
D.文章紧扣当今国际发展的形势分析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只有同一个地球,所以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发展,共同建立起一种全球性的生态文明。
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发动“颜色革命”,推行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文化霸权”行径
C.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和美国微生物学家就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唯一的地球的观点,可见他们的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比我们要早。
D.当今世界存在各种分歧和对立,充斥着冷战思维,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乃大势所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迎来了“五四”运动100周年,青春是无色斑斓的,青春是人生最亮丽的风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你想过把“青春”与“色彩”联系起来吗?你想象中的青春是什么颜色?请以“我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抒情文,诉说你的经历、你的志题、你的梦想……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注意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③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800字。
学校准备举办名著展演活动,拟将巴金的《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搬上舞台。作为表演者,你最想饰演下面哪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的理由。要求:紧扣原著人物形象特点,理由具体充分,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内。
备选人物形象:
《家》:觉新、觉慧、觉民
《巴黎圣母院》: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和氏 ①______ 。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所以司马迁称孔子“姓孔氏”,就是很正常的了。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②______,比如汉高祖刘邦排行第三,所以当初大概只叫刘季(季是最小的意思),直到后来他阔起来了,才换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邦”。他的母亲连名字都没有,史书上无奈,只能称她为刘媪。至于《汉书》的高祖传里,将刘邦的祖先上溯到帝尧,大概出于阿谀奉承,不足为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提起修辞,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 ),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_______。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电影、电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信息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良好的表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是否和谐影响。朱光潜先生说:“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_____,许多篇章为人们_____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_____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辞的过程就是进行语言材料的选择、调整和组合
B.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C.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
D.语言材料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的过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处不在 代代相传 耳熟能详 琅琅上口
B.无处不在 薪火相传 耳熟能详 字正腔圆
C.比比皆是 代代相传 熟视无睹 字正腔圆
D.比比皆是 薪火相传 熟视无睹 琅琅上口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良好的表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和谐的影响。
B.信息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良好的表达效果直接受到语音和谐的影响。
C.信息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
D.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