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脱愚重于脱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不足温饱的民众还有8000多万,经过30多年的努力,贫困人口已下降到2000万左右。当然,如果加上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人口,脱贫的问题仍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忽略的重任。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之所以众多,其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长期以来,我国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封建愚昧的意识和愚蠢的思维方式始终制约着人们的头脑。公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长期从事着落后耗力的劳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辨别复杂的是非。当前国际上重大事变提醒我们,不仅落后要挨打,愚昧也要挨打;在愚昧的基础上,也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 贪污腐败现象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然而要清除这些腐朽的现象,必须着眼于擦亮公众的眼睛,使他们对种种腐朽现象提高辨别能力,并予以揭露,依据法律予以严惩,才是一条必然的、有效的途径。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各种腐朽行为虽有法律法规制止,但实际上依然是通行无阻,且有某些权力的保护和助长,而揭露批判种种腐朽行为却常常受到某些不成立的借口的阻拦。比如,时下算命看相以及勘测风水、非法行医的“大师”及某些伪科学被许多公众崇拜得五体投地,得不到正规有效的取缔。这些正表明了脱愚问题、提高文明水准,已经时不我待。 至于脱愚,应该包括摆脱愚昧和愚蠢两个方面。 摆脱愚昧,是指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文明道德水准,让那些腐朽现象、假冒伪劣产品和欺骗花招没有生存的土壤。尽管我们的教育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一则没有普及到原有知识贫乏的弱势人群,导致像张悟本的《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这样连语句都不通的烂纸堆竟然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版和销售;再则,教育工作仍是以训导为主,不善于启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材却缺少先进的科学内容,“读书无用论”仍在不知不觉中起着腐蚀作用。 摆脱愚蠢,是指让公众掌握先进的科学思想方法,提高对不科学的事物的辨别能力。当然这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作奠基石。尤其在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迅猛发展,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有的文化学历并不低的人,却不能识别种种招摇撞骗的恶劣行径。有的认知脱离现实,空泛论事,事实不明、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结论走偏;有的遇事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以感情、地位、金钱论是非,习惯宣泄,动辄走极端;有的处事为了捞取自己的利益,抛开相关的科学常识,以时髦的名词语言为幌子,甚至去为假冒伪劣推波助澜。更多的行为是,利用多种时尚的语词,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招摇撞骗,博得力挺,捞取利益。 总之,脱愚是一项艰巨费力的长期任务,需要有识之士的艰苦努力,争得相应的话语权。 【解析】 试题本题应属于多重材料复合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此类作文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信息筛选提炼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又要具备运用联系与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观点表达的能力。首先,考生应该弄清楚每则材料的内涵或实质。材料中的②③④紧扣当今“脱贫攻坚”时事热点,从脱贫的观念、脱贫的本质和脱贫的目标三个方面,为考生呈现出作文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脱贫攻坚”工作。材料①利用古代熟语指出了“穷”和“志”的关系,材料⑤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指出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因素。这两则资料其实是指出了人们在认知方面(穷与志)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次,考生应该弄清楚这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杂乱的几则材料,实则有着内在联系。总体来看,这五个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材料①⑤为一类,谈的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人的处境困厄(拥有的东西少)时,其志向也就小(认知和判断力也就减弱)了。而材料②③④应该为一类,谈的是普遍认知规律下的社会实践工作。这两类材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因为人类在认知方面存在“人穷志短”的普遍规律,因此,要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就应该转变贫困群众的观念,发挥贫穷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改变扶贫的方向(“经济扶贫”到“智力扶贫”)。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是说,考生在立意时,不能只抓住五个材料中的一个材料来孤立地思考立意,应该至少抓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来综合立意。因此,在立意时,理清所选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立意的关键。如抓住材料③④来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再如抓住材料①和材料②来立意,则可重点谈“要脱贫、先扶志”。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目开放性的体现。但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参考立意: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点:立“志”与扶“智”;真正的“脱贫”在于思想上的脱贫(远大志向);脱真贫,要从“志”和“智”入手;脱贫工作始于“思想的改变”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5个字。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出席媒体见面会的时候表示,尽管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华为,但对华为5G业务影响不大。目前华为已获得30多个5G商用合同,与全球多个商业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华为拥有1600多项5G核心专利,占了整个5G ESTI标准的19%,构筑了核心竞争优势,对美国的商业和技术禁令有准备。华为在全球参加了几十个5G网络的商用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华为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比行业其他公司领先12个月到18个月不等。至于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所谓的“安全威胁”,他表示,安全问题应回归技术、用事实说话,希望回到对公司的客观评价上来。华为一直秉持对客户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去年就已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作为公司运营的最高纲领,今后华为将投入20亿美元,构建全流程的产品安全体系。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____①,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___②,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_____③,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度已死”固然     ,而争议的焦点恰恰在于,百度通过提供有选择的信息结果,达到向自家产品引流的商业目的,而且内容     ,甚至存在涉嫌侵权和虚假的信息,这无疑从根本上违背了其作为公共搜索引擎的初衷。

无论如何,一个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搜索引擎,已经不是哪个企业的“私家花园”,而首先是互联网的公共平台。倘若以亲近远疏为规则,那么搜索引擎只会沦为牟利的私器。曾经的教训     :当贴吧的公共空间标上“可售卖”的价码,当寻医问诊的页面布上广告陷阱,病友的家园变成骗子的“狩猎场”。这些悲剧一再警醒我们,谁掌握了信息入口,谁就要相应地担起责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排名总有先后,结果总有页码。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考量、用怎样的思维加以布局。“按照优质内容排序”的承诺践行了吗?平台内容的把关义务尽到了吗?事实证明,那种只在乎企业利益不注重公共效益的做法,无异于     、饮鸩止渴,不仅失去用户,而且触犯众怒。

对于直接服务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平台,(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平台的公共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似乎存在天然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正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之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耸人听闻    良莠不齐  记忆犹新    竭泽而渔

B. 骇人听闻    良莠不齐  历历在目    釜底抽薪

C. 骇人听闻    参差不齐  记忆犹新    釜底抽薪

D. 耸人听闻    参差不齐  历历在目    竭泽而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思维进行布局、用怎样的方式加以考量。

B. 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逻辑进行考量、用怎样的方式加以布局。

C. 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逻辑进行布局、用怎样的标准加以考量。

D. 但问题在于,究竟以怎样的标准进行考量、用怎样的逻辑加以布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公益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B. 公共性和公益性是第一属性

C. 公共性和盈利性是第一属性

D. 盈利性和公共性是第一属性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赤壁赋》中,诗人在参悟了人生道理,与客人宴饮之后,“________________”,反映出内心解脱后的安适与自在。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②沈约: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③唾余: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④乘除: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