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

下面是某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形成良好的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抛砖引玉”改为“踊跃发言”②“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③“殷切期望”改为“希望”。④“目前的当务之急”改为“当务之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这是某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题干指明有四处不够简明得体。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前面有“同学们”,适用对象错误。 “学习成绩差”有可能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不够委婉,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殷切期望”用于上对下,长对幼,此处不能用于班长对同学们。 “当务之急”:当前应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前面若有“目前的”,赘余,应去掉“目前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______________、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______________,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长期以来,(        ),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意识淡薄。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一击,此后中国各族各界民众迅速地觉醒起来,展现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_____________品格,_____________、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是数千年在中华儿女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支撑。

1.下列填入横线中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视死如归        气概        自尊        万众一心

B.舍生忘死        气概        自立        齐心协力

C.舍生忘死        气魄        自尊        万众一心

D.视死如归        气魄        自立        齐心协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B.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C.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D.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实现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封建宗法思想

B.由于受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的束缚,只大多数中国人有封建宗法思想

C.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D.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只大多数中国人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反映陶潜乐天安命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辽阔多姿。

(3)《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4)《逍遥游》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如果要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代伦理治国理念,可以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如果要表达知恩必报,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来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元夕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标题可知,本诗写于正月十五,颈联的“月满虚庭”、“梅先动”、“雪未消”都体现了这一时节的特点。

B.首联中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形成鲜明对比,“独”字凸显了作者身在荒凉之地、一人枯坐的悲苦。

C.颔联写出了作者的苦中之乐:好在还有经书可以作伴,而车马的往来喧嚣,也不再相扰。

D.尾联的笔触集中在元宵之夜的远方家人,语言委婉含蓄,情深意长,产生令人回味的效果。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陈情表》)

(二)

吴郡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毎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饿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卅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晚有儿                息:子

B.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C.寻蒙国恩,臣洗马                除:废除

D.以表闻,辞不就职            具:详尽

2.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B.遗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C.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D.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自幼失怙,祖母躬养。《陈情表》写道,李密自幼失去了双亲的抚育,又没有远亲近友的帮助,由疾病缠身的祖母抚养长大。

B.李密忠孝难全,进退两难。《陈情表》写道,李密想要遵从皇上的旨意,却因为祖母病情一天天加重而无法成行,想要照顾祖母,却被告诉不可以。

C.陈遗以孝得活,时人传颂。《世说新语》写道,当时人们认为陈遗得以活命是因为他有纯厚的孝心。

D.古人崇尚孝道,细节感人。《陈情表》中的李密侍奉祖母喝药,十分尽心;《世说新语》中的陈遗更因母亲爱吃锅巴,出门总为母亲收集锅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饿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人的历史

余华

①一九三○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②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望岀门的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她重现了一九三○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一笑,说:“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③一九五○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④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⑤“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⑥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⑦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谭博问:“你有这样的梦吗?”“我没有。”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时代的生活、梦境,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梦境的从相合到相离再到相合,反映中国的社会变迁。

B.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兰花内心深处对谭博的爱恋。

C.小说笔触客观冷静,如写到一九五○年时,作者将现实中的兰花与谭博梦境中的兰花进行对比,由谭博的反应展现出谭博对兰花从喜爱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两个人的历史反映两类人的历史:男人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女人的历史是一部家庭史,男人闯荡一生最后回归平凡,女人生儿育女向往平淡。

2.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梦”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