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写作。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明·洪应明《菜根谭》
要求: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两个多年没见的老朋友的微信对话,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秋月:贤弟,别来无恙?
春风:久仰了,老兄一向可好?有什么事情请告知,我会关照的。
秋月:愚兄的确有事相求,想当面详聊,昨日劳步府上,岂料铁将军把门,遗憾失迎。今天中午请您小酌,恭敬不如从命,请勿回绝。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一些电视受众偏爱于纯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于是,部分从业者就在主观上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①_____________.他们甚至还认为,②_____________,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刻板说教等,使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高,很难被市场认可。这种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思路,使其创作施展不开拳脚。其实,③_____________。实际上,即使在艺术形式上极具新意,令人眼前一亮的综艺节目,也必须蕴含文化内涵的价值导向,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 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的经典作品。
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 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
B.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
C.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
D.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B.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
C.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D.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2)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3)酌贪泉而觉爽,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_,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达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5)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之意。
(6)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面对赞美,他“_________________”;面对诋毁,他“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③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④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⑤,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孤臣:作者自指,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邵阳。④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⑤向延阁:向子湮,时任长沙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古喻今,借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官的史实,来写南宋朝廷无计抵抗,致金兵长驱直入,国势危急的现实。
B.颔联承上展现统治者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以“初怪”“岂知”造成强烈的惊叹效果,流露出诗人的失望之意。
C.尾联中诗人直言虽有向子湮这样敢于抵抗敌军的将领,但因军队疲弱不堪,亦不值得大喜,“稍”字可见其无奈。
D.本诗题为“伤春”,实为感时伤势,作者为金人南侵,当朝统治者却节节退让而忧愤深广,全诗雄浑沉郁。
2.本诗颈联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