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           ;做工业的人可以             ,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   着在土地上的。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建构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所以        的传统思想深入人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B.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C.村子里几百年来全都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建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D.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观看每家的家谱,我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飘忽无定    择地而居     粘      安居乐业

B.飘忽无定    择地而居     黏      安土重迁

C.飘忽不定    就地而居     附      安家落户

D.飘忽不定    就地而居     附      安土重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

B.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就是这样。

C.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D.乡土社会的特性就是这样。

 

1.A 2.B 3.C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本题中, 从整个语境看“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的主语应是“我”,所以“我”应放在“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前面,排除BD。另外,“老是”的意思是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全都是”,强调全部。根据语境看,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直如此”的意思,所以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飘忽无定”,四处流动,无法定居下来。 “飘忽不定”,四处流动,没有固定地点停留,形容人四处流浪,或思想、看法时常变动。也形容物体随风飘荡。这里强调游牧的人逐水草而居,无法定居下来。故用“飘忽无定”。 “择地而居”,是选择地方,选择环境居住。 “就地而居”,是顺着或就着某地某环境居住。此处强调的是选择。故用“择地而居”。 “粘”,意思为带黏性的物质互相连接或附着于他物上。 “黏”,意思是指像胶水或糨糊那样能使一物体附着于另一物体的性质,多指有黏性的液体或者物体表面的液体状态。 “附”,有另外加上,随带着的意思,也有靠着,依从的意思。这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对土地应是“黏”着的。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安家落户”,意思是指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也比喻生物被移到新的地方生长繁殖。根据前面语境“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应用“安土重迁”。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下文的。 先根据常识来看,“乡土社会的特性”不应单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一种,“乡土社会的特性”应是多种的、复杂的。根据前面语境及句式“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看,应用“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这一句式。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①刘秉忠:元代前期政治家。 刘秉忠才学出众,十七岁即为节度府令史,未几弃去,"决意逃避世事",遁武安山(今属河北)中,"与全真道者居"。不久又从天宁虚照禅师剃度为僧。后随海云禅师入见忽必烈,遂留之。从此开始了他随元世祖南北征战、四处奔波的生涯,直到五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五年后辞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

B.“灯”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C.上片言漂泊之苦,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下片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可谓“哀而不伤”者也,所以诗歌的风格明丽而雄阔。

D.羁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情事虚拟化的作品,词中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2.赏析“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1.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加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B.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C.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D.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2.以下各选项中,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其中曾祖是上九代中的三世祖。

B.隆安是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第一个年号,共计5年。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D.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元嘉十九年是王公位次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C.羊欣拒绝为元显写字,元显就任命他担任本由寒门担任的职务,羊欣却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

D.桓玄辅朝政,领平西将军,以羊欣为平西参军,又转为主簿,参预机要事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

(2)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比喻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 请简要概括出三点。

3.作者结尾说“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你觉得作者“更无能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近日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在他看来,打好蓝天保卫战,能源革命是关键。刘燕华分析,我国要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另外,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预警等具体措施也将逐步推进。

蓝天保卫战,核心是能源问题。刘燕华认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来源以煤为主,所以从宏观看,我们必须重视清洁能源,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其次是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转型。

(摘编自《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蓝天保卫战”,应该怎么打?》)

材料二:

铁路运输是耗煤大户,要极大降低铁路单位运用的能耗,铁路运输的组织创新和技术攻关不可少。铁路部门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测量设备,对重点区域、关键节点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影响和制约铁路运输降低能耗的诸多环节逐一排查。除此以外,铁路运输需要为社会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区别对待,不无谓增加能耗。为此,铁路运营部门要认真硏究铁路货物运输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调整运输布局、路网分布。与此同时,要注重区域分工、企业协作,加强铁路与公路、航空等不同企业的合作,做到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实现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铁路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运输列车进行维修保养和技术升级。随着运营里程的増加,运输货物的增多,各种动力技术支持的更新换代,铁路运输需要也可以通过各项维修保养提升各项技术参数,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列车使用寿命,更有助于使降低能耗持久平衡发展。

(摘编自《铁路运输企业要在打蠃“蓝天保卫战”中勇于承担责任》)

材料三:

央视网消息:今天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邀请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绿色消赍、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发布实施了三个“十条”,也就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大力推进环保民生工程,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环保设施运行效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岀,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法律完成制定和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议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力度空前。2016年,三大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浓度与大气十条制定出台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等。

(摘编自《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打赢蓝天保卫战”?》)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极大降低铁路单位运用的能耗,铁路运输的组织创新和技术攻关不可少。

B.加强运输列车的维修保养和技术升级,提升各项技术参数,有助于增加运营里程,降低能耗。

C.注重区域分工,企业协作,提供不同运输方式合理配置,能够实现降低能耗、资源合理利用。

D.铁路运输只有为社会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才能区别对待,不无谓增加能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源问题是蓝天保卫战的核心问題,中国能源来源以煤为主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打好蓝天保卫战必须重视发展清洁能源。

B.散煤作为可再生能源,要实施综合治理,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另外,还要逐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预警等具体措施。

C.铁路运输是煤炭消耗大户,需要从技术攻关、运输差异分类、列车维护保养及加强与不同企业合作等方面下功夫降低能耗。

D.一系列新的环境保护法制定、修订和付诸实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力度空前巨大,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

3.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请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