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大致可分为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大致可分为开创、发展与成熟三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与国学发生了全面接触,并随着对其深度介入而逐渐改变和更新了传统国学研究的范围、理念与方法。

开创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不断地从西方寻找理论资源,但终究感觉到以本土材料印证西方理论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学术需要,而以西方理论的手术刀解剖本土案例也并不顺手。在此背景下,叶舒宪编译了《神话一原型批评》一书,引发“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热潮。问题是,与西方完整而系统的神话文学相比,人们感到中国神话材料和贡源的“匮乏”,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一西方理论并不能适用于中国文学研究。但是少数探索者认识到所谓“神话”不仅是文学故事,它还是原始仪式的伴生物,带着古老巫术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各种神话意象背后的“神话思维”,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潜存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这是一个比“文学”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值得研究的领域。萧兵的楚辞神话研究多有创获,正是因为有了大量民族与民俗材料作参证,相比近代历史上王国维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明法”,则算是又向前迈出了探索性的一小步。

发展期始于1997年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的正式成立。学术团队找到了“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地带,即口传与仪式的活态展演场境。前人留下的传世文献的书写情境中明显受到王朝叙事和皇权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控制,遮蔽和压制了民间和民族文化的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字的抽象化、抒情文类的精练化、书写的理性化等,不可避免地遗漏和过滤掉许多文化信息,造成后人理解上的困难。这一时期学者已逐渐认识到将传世文献与民间活态传承、将汉语典籍与民族文化资料进行关联和对照的巨大效用。经史中的历史叙事、方志记载的风俗年节等,可与民间、民族社会的展演情境联系起来进行立体观照。可以说,人类学的草根性帮助我们逐渐突破了以诸子为源头的传统国学理念,开始真正触及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本源。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人类学因其具有了自身的方法论而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除了借鉴西方田野调查方法之外,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汗牛充栋的传世文献,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经验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读解和读懂经典;通过甲骨文和金文研究能够探寻关键性汉字所代表的神话原型,故其具有文献资料所不具备的考释价值。另外,现今出土的大量考古实物及图像作为证明材料的又一个来源,在材料的性质和形态上,显示了其作为“物质文化”的研究价值。

通过方法综摄和学理融通,中国文学人类学克服了传统国学狭隘的文献中心观和贵族化倾向,形成了跨越中西、打通古今、连接雅俗的现代学术品格,具备了在文化整体的比较中探索中西文化之同与异的学术能力。若能持之以恒,更可能实现现有学科体制的某种突破,并最终带动国学研究走上现代人文科学的转型之路。

(摘编自林科吉《文学人类学与国学研究现代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国学研究的范围、理念与方法深受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和更新。

B.神话思维隐含于神话意象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C.口传与仪式的活态展演场境体现了人类学的草根性,有利于传统国学理念的突破。

D.中国特色的文学人类学证据法有文献的、甲金文的、田野材料的及考古实物与图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萧兵的楚辞神话研究为例,证明了“神话”研究拥有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

B.文章以本土资源与西方理论的隔膜为前提,由此论述中国文学人类学产生的原因。

C.文章从书写情境和语言文字表达两方面论述了传世文献丢失不少文化信息的原因。

D.文章以时间为序,用总—分—总的结构,论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完整而系统的神话文学和资源,那么中国神话研究就难以拓展广阔的天地。

B.将传世文献与民间活态传承进行关联和对照,能获取大量的民间和民族文化的信息。

C.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文学”也包括非“文学”的内容,但以前者为主。

D.只要有通古今、连雅俗等现代学术品格,国学研究就能向现代人文科学的道路转型。

 

1.D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D项,曲解文意,“中国特色的文学人类学证据法有……田野材料的……”错误,依据“中国文学人类学因其具有了自身的方法论而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除了借鉴西方田野调查方法之外……”可知,“田野材料”的证据法并非中国特色。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B项,曲解文意、以偏概全,首先“文章以本土资源与西方理论的隔膜为前提”错误,依据“开创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不断地从西方寻找理论资源,但终究感觉到以本土材料印证西方理论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学术需要,而以西方理论的手术刀解剖本案例也并不顺手”可知,“不能满足”“不顺手”并不能说本土资源与西方理论存在隔膜;此外,“由此论述中国文学人类学产生的原因”错,依据“人们感到中国神话材料和贡源的‘匮乏’”“各种神话意象背后的‘神话思维’,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潜存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可知,“不能满足”“不顺手”只是原因之一。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无中生有,“那么中国神话研究就难以拓展广阔的天地”错,文中只说“与西方完整而系统的神话文学相比,人们感到中国神话材料和贡源的‘匮乏’”,并未说如果有完整而系统的神话文学和资源,那么中国神话研究就难以拓展广阔的天地,该项错误。 B项,正确。 C项,曲解文意,“但以前者为主”错误,依据“但是少数探索者认识到所谓‘神话’不仅是文学故事,它还是……这是一个比‘文学’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值得研究的领域”可知,并不是以“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该项错误。 D项,过于绝对,“就能向现代人文科学的道路转型”太肯定,原文是“若能持之以恒,更可能实现现有学科体制的某种突破,并最终带动国学研究走上现代人文科学的转型之路”,选项去掉了“若……更可能……”就改变了原意,该项错误。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底,热播的《庆余年》把陈道明、吴刚、李建义等老演员推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表示对演过《康熙王朝》的陈道明的演技“心服口服”。面对有些演员“敬业观”,陈道明表示:你就是干这个的。人家清洁工早上四点多起床,你还在睡觉呢?这你怎么不说呢?

陈道明的话对你有何启示?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曾庆存两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评论。

黄旭华——潜海,铸大国重器: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专家。1926年生于广东汕尾,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58年起一直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是研制我国核潜艇的先驱者之一。

曾庆存——                :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1935年出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首次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创立气象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系统理论和定量反演方法,为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参考资料:

1952年,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学习气象专业。曾庆存说:“当时,学校提出让我们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急需气象科学人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有深切感受。”

1970年,曾庆存又一次服从国家发展需要,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

曾庆存说:“当时做卫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

凭着那股子“钻”劲儿,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卫星是发现灾害性天气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自从我们有了气象卫星之后,中国大陆的台风监测一个都没漏掉。”曾庆存很欣慰。

请你仿照黄旭华先生的“潜海,铸大国重器”,填出曾庆存先生的评价词。要求:对仗工整,突出人物贡献。

 

查看答案

2020年1月10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标正式在京公布。请你根据图片,分析其中元素的妙处。(提示:COP15将在昆明举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文章大国,中国散文更是源远流长,          ,在殷商时代初具特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文学重要门类。自由、开放、包容、博大,是中国散文的独特气质,它植根中国大地,元气蓬勃,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        喷薄的生产态势、磅礴的创作力量、多元的文化禀赋、厚重的文学积淀,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我们想到编选一套新世纪以来的优秀散文选集,并且以“观”与“天下”之间的动静、起承、转合,命名为《观天下·新世纪散文精品文存》。

观天下,其实亦是一种天下观。江山盛文藻,风流亦吾师。昔者,老子观道,张衡观天地,陆羽观茶茗,鬼谷子观兵势进退,司马迁观史海沉浮,徐霞客观山川纵横,曹雪芹观人情厚薄……但有如兰之心,如炬之眼,世间万物,莫不可观,每观一物,莫不有所得。因此,中华文化时有天光迸射,奇绝突进——(           ),观天下事,察世间理,洞幽烛微,豁然开悟,由此写下       篇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B.忽然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灵感驾临

C.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忽然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D.忽然在漫长历史的某个节点,在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就会有人源于一生默默积累,也源于一时驾临的灵感

2.与划线句子“……”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说:“我……我不是你的……朋友”

B.有春天的太阳,夏天的向日葵,还有……

C.成岗说:“老许,你……”

D.这个呢……呃……我也不太清楚。

3.文中填充面横线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淋漓酣畅       呈现       灿烂

B.浩浩汤汤       痛快淋漓       展现       灿烂

C.熙熙攘攘       淋漓酣畅       呈现       辉煌

D.熙熙攘攘       痛快淋漓       展现       辉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的忠君思想的。

(2)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曹操赢得战争的后果。

(3)《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