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太爷
朱莲花
大雨是突然降落的,在老太爷去世的晚上,一夜之间,五里槐村就变成水茫茫的一片。
凉意笼罩了整个村子。村子不大,有几十户人家。都是朱姓老祖宗的后代,老太爷是活在村里辈分最大年岁最长的人。
当过私塾先生的老太爷,就像那一坡又一坡长满皱纹的古槐,香味醇厚地生活在五里槐村,受着全村人的膜拜。
青山依旧,碧水长流,老太爷终于走完了他九十岁的人生,在这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闭上了他不甘心的双眼。
村里的老汉们,低垂着花白的头,围在老太爷家中,一屋子的长吁短叹。窗外的雨,纷乱瓢泼了一夜,他们也愁肠百结了一夜。
这些老汉,都懂老太爷的心思,知道他走得多么遗憾。
可是,他们顾不上想这些,眼前最犯愁肠的,是老太爷入坟的事。全村就是些老汉、娃娃,壮劳力外出务工,闻着年味儿才肯回家!要找什么人,才能把老太爷的棺木抬到山坡上的祖坟地?
大雨却不管老汉们的愁事,没日没夜地下着,洗刷着远远近近的一切。但是,也有些雨水冲不走的记忆,清晰地从老汉们的身体深处冒出来。
记得那时,日子都过得苦,大人娃娃总吃不饱。春种夏收,村里的娃们,跟在挥汗如雨的爹妈后面,不是在集体的土地上挣巴些工分,就是侍弄自家的一亩三分自留地。
虽说,上学基本上免费,村里人还是不上心,这样的日子,谁还有心情让孩子念书!
只有老太爷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是村校开学的时节。
戴着瓜皮小帽,穿着黑色斜襟衣的老太爷,拄着拐杖,捣捣东家的门,敲敲西家的墙,说,娃们该上学了。
小辈们并不买他的账,反而和他顶嘴:“肚子都吃不饱,去学校干啥?你也不看看,这些猴崽子,生就的榆木脑壳子,能读哪门子的书!”
碰了壁的老太爷,怏怏地抚着槐树,满脸伤悲,目光悠远地看着前方。见有人走过,就叹息:“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书不可不读啊!”
可是,谁听他的话呢?
老太爷沉默着,后来,开始在家捣鼓,熬制娃们爱吃的麦芽糖和香味玉米籽。村校墙外是槐树林,槐花正开满树。
村里人带着白天的劳累,在大槐树下歇息,老太爷用零食,引诱着疯玩的娃们到他的小院。
槐香中沏上花茶,院中铺着竹席,吃过馋人的麦芽糖和香味玉米籽后,老太爷就着黄豆大的油灯,领他们念唐诗宋词,讲经史子集,细述外面的世界,把他的希冀悄然播种。
月亮照着池塘,风爽快地吹过。远方,自由的鸟儿在飞;近处,娇媚的槐花在坠落。沐浴着这份安静美好,那些诗意的句子和美丽的梦想,如精灵一样,在娃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老太爷诗书启蒙的日子,让娃们带着梦想的翅膀,陆续走进校门,一路读书到大城市,跳出农门,飞出了五里槐村。
老太爷摸着小胡子,逢人就露出满满的笑。
只是这几年,农家娃上个大学真心不容易,工资低消费高,背着沉甸甸房贷的光景,让村里人对读书灰了心,早早撵着孩子丢了书,出门去打工。
九十岁的老太爷,最后一次踉跄地走过荒芜的土地,浑浊的老眼里滴下泪水。
他老了,无力再为迷路的儿孙们指点迷津。
在这个万物吐故纳新的雨夜,他抱憾黄泉,把愁肠留给一村子的老汉。
愁肠复愁肠的老汉们,在一个天刚放晴的晨晓,听到满村的狗们此起彼伏地嚎叫,疑惑地开门张望,却发现老太爷家门口站满了人。
黑压压一大片,全是五里槐村走出去的读书人,他们散落在各个城市生活,听到老太爷去世,相约着回来为他送终。
这些文弱的读书人,一律穿着白衬衣,罩着黑西服,手臂上戴着黑纱。平日,村人们都笑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此刻,却显得那么有力量,让人安心。
多彩的经幡飘起,老太爷的灵柩稳稳当当地抬在了他们肩上,这些飞出五里槐村的男女们,簇拥着全村的老汉、娃娃,缓缓向墓地走去。
太阳慢慢爬出来,远山近水一片清明。
泥地上,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伸向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暴雨中迷蒙而充满凉意的环境描写,为老太爷的去世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五里槐村人们心中的感伤与迷茫。
B.“浑浊的老眼里滴下泪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九十岁的老太爷面对儿孙们失却梦想陷入迷途、家园衰败,自己无力回天的痛苦。
C.小说回忆老太爷“遗憾”的经历,旨在揭示城市化给农村带来读书无用论泛滥的弊端;插叙手法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
D.小说语言很有特点,老太爷与小辈们的语言一文一白,一雅一俗,极具个性;叙事语言简洁平易,质朴生动,富有地方乡土气息。
2.小说中的老太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五里槐村走出去的读书人相约回来为老太爷送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而2016年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数据是902万,同比下降了22.7%。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各地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就业、就业扶贫、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工作,为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另外,部分父母或父母一方为了孩子也主动返乡,与子女共同生活,这进一步减少了儿童留守的现象。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表示,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民政部与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在这个专项行动中共帮助78万多名无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受委托监护责任人,为18万多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登记落户,帮助1.7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返校复学,批评教育失职父母9.1万人,治安管理处罚282人,依法追究父母刑事责任16人,依法撤销严重失职父母监护权17例。目前专项行动已经转为多部门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要求。
关爱留守儿童,除了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来自社会的关爱也从未缺失。比如,中华慈善总会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一直致力于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早在2015年,中华慈善总会就启动了“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直接投入近700万元,创建了38所“关爱儿童之家”。同时,中华慈善总会还携手各地方慈善会筹募善款近8000万元,在16个省份创建了700余所“关爱儿童之家”。
(摘编自《全民关爱儿童,打贏“留守”胜仗》,《慈善公益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二: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改变也在一直发生。前些年,在四川凉山“悬崖村”,孩子们背着书包在悬崖峭壁间艰难前行的身影让人牵挂。如今,有了坚固的钢梯、新建的通信铁塔、连着网线的路由器……大凉山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变得顺畅了。不过,守护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却依然任重道远。前不久,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这已是这一白皮书连续四年发布。主题从此前的“陪伴”“守护”,到今年的“牵绊”,显示出白皮书也在不断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有人用“归期不定、前路不明、何去何从”来总结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对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比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精神上的慰藉。彼此牵挂的父母与孩子,是什么成了他们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从帮助孩子到帮助家长,如何纾解两个群体的共同焦虑?可以说,将这些问号拉直,在爱与被爱之间传递力量、消除误解,更有利于帮助这群孩子免于孤独,克服迷茫消极的负面情绪,从而走出心灵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时至今日,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如何长大的成长问题,还有如何发展的教有问题、如何谋生的社会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
(摘编自《愿他们的心灵不再“留守”》,《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农村孩子沉迷于网络直播、手机游戏等现象愈发严重,甚于条件更好的同龄城市孩子。
很多农民工迫于城镇住房昂贵等原因,往往会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进行隔代抚养。爷爷奶奶固然能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他们主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对其思想和兴趣缺乏了解,对孩子沉迷于手机的危害缺乏深刻认识。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为了缓解思亲之苦,往往会为儿女提供一部智能手机。如此一来,孩子手机成瘾也就不足为奇。
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避免孩子沉迷游戏和网络直播并非易事。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在由农村向乡镇、由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农村产业空心化加剧。要遏制留守儿童手机成瘾,关键在于筑牢乡村产业,让农民工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得以养家糊口的岗位,从而兼顾家庭和工作,在教育孩子和赚钱养家之间求得平衡。企业、教育部门和学校虽有使留守儿童免于沉迷手机的责任,但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像父母一样,时时刻刻对孩子督导和关心。
筑牢乡村产业已经迫在眉睫。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的童年幸福,还涉及他们的未来。从小处说,这关乎孩子能否顺利升学,改变命运;往大里说,这关乎寒门子弟阶层变迁。不能因为现实困境就让留守儿童的问题放任自流。
(摘编自《不要让网瘾“慰藉”孤独的留守儿童》,《中国青年报》,2018年10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两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下降超两成,主要原因是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解决了返乡创业就业、就业扶贫、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问题。
B.民政部、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专项行动,反映了国家对儿童留守这一问题的重视,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
C.《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主题从“陪伴”“守护”到“牵绊”的变化,表明我们国家对留守儿童心灵的关注越来越深入。
D.隔代抚养产生的一大问题是老人往往重视物质关怀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是导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原因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慈善总会等诸多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在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极大地补充了政府的工作,这让我们对打赢“留守”胜仗更有信心。
B.大凉山孩子们的求学之路顺畅了,但是守护他们的心灵成长依然任重道远,因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不是丰富的物质,而是来自父母精神上的慰籍。
C.对留守儿童来说,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联通外出务工的父母,另方面孩子会因缺乏监管而极易上瘾,健康成长受到威胁。
D.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根本上讲反映的是农村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如果不能想办法让农民留在农村,再多的资助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探索,大致可分为开创、发展与成熟三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与国学发生了全面接触,并随着对其深度介入而逐渐改变和更新了传统国学研究的范围、理念与方法。
开创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不断地从西方寻找理论资源,但终究感觉到以本土材料印证西方理论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学术需要,而以西方理论的手术刀解剖本土案例也并不顺手。在此背景下,叶舒宪编译了《神话一原型批评》一书,引发“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热潮。问题是,与西方完整而系统的神话文学相比,人们感到中国神话材料和贡源的“匮乏”,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一西方理论并不能适用于中国文学研究。但是少数探索者认识到所谓“神话”不仅是文学故事,它还是原始仪式的伴生物,带着古老巫术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各种神话意象背后的“神话思维”,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潜存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这是一个比“文学”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值得研究的领域。萧兵的楚辞神话研究多有创获,正是因为有了大量民族与民俗材料作参证,相比近代历史上王国维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明法”,则算是又向前迈出了探索性的一小步。
发展期始于1997年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的正式成立。学术团队找到了“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地带,即口传与仪式的活态展演场境。前人留下的传世文献的书写情境中明显受到王朝叙事和皇权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控制,遮蔽和压制了民间和民族文化的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字的抽象化、抒情文类的精练化、书写的理性化等,不可避免地遗漏和过滤掉许多文化信息,造成后人理解上的困难。这一时期学者已逐渐认识到将传世文献与民间活态传承、将汉语典籍与民族文化资料进行关联和对照的巨大效用。经史中的历史叙事、方志记载的风俗年节等,可与民间、民族社会的展演情境联系起来进行立体观照。可以说,人类学的草根性帮助我们逐渐突破了以诸子为源头的传统国学理念,开始真正触及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本源。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人类学因其具有了自身的方法论而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除了借鉴西方田野调查方法之外,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汗牛充栋的传世文献,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经验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读解和读懂经典;通过甲骨文和金文研究能够探寻关键性汉字所代表的神话原型,故其具有文献资料所不具备的考释价值。另外,现今出土的大量考古实物及图像作为证明材料的又一个来源,在材料的性质和形态上,显示了其作为“物质文化”的研究价值。
通过方法综摄和学理融通,中国文学人类学克服了传统国学狭隘的文献中心观和贵族化倾向,形成了跨越中西、打通古今、连接雅俗的现代学术品格,具备了在文化整体的比较中探索中西文化之同与异的学术能力。若能持之以恒,更可能实现现有学科体制的某种突破,并最终带动国学研究走上现代人文科学的转型之路。
(摘编自林科吉《文学人类学与国学研究现代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国学研究的范围、理念与方法深受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和更新。
B.神话思维隐含于神话意象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C.口传与仪式的活态展演场境体现了人类学的草根性,有利于传统国学理念的突破。
D.中国特色的文学人类学证据法有文献的、甲金文的、田野材料的及考古实物与图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萧兵的楚辞神话研究为例,证明了“神话”研究拥有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
B.文章以本土资源与西方理论的隔膜为前提,由此论述中国文学人类学产生的原因。
C.文章从书写情境和语言文字表达两方面论述了传世文献丢失不少文化信息的原因。
D.文章以时间为序,用总—分—总的结构,论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完整而系统的神话文学和资源,那么中国神话研究就难以拓展广阔的天地。
B.将传世文献与民间活态传承进行关联和对照,能获取大量的民间和民族文化的信息。
C.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文学”也包括非“文学”的内容,但以前者为主。
D.只要有通古今、连雅俗等现代学术品格,国学研究就能向现代人文科学的道路转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底,热播的《庆余年》把陈道明、吴刚、李建义等老演员推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表示对演过《康熙王朝》的陈道明的演技“心服口服”。面对有些演员“敬业观”,陈道明表示:你就是干这个的。人家清洁工早上四点多起床,你还在睡觉呢?这你怎么不说呢?
陈道明的话对你有何启示?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曾庆存两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评论。
黄旭华——潜海,铸大国重器: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专家。1926年生于广东汕尾,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58年起一直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是研制我国核潜艇的先驱者之一。
曾庆存—— :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1935年出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首次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创立气象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系统理论和定量反演方法,为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参考资料:
1952年,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学习气象专业。曾庆存说:“当时,学校提出让我们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急需气象科学人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有深切感受。”
1970年,曾庆存又一次服从国家发展需要,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
曾庆存说:“当时做卫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
凭着那股子“钻”劲儿,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卫星是发现灾害性天气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自从我们有了气象卫星之后,中国大陆的台风监测一个都没漏掉。”曾庆存很欣慰。
请你仿照黄旭华先生的“潜海,铸大国重器”,填出曾庆存先生的评价词。要求:对仗工整,突出人物贡献。
2020年1月10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标正式在京公布。请你根据图片,分析其中元素的妙处。(提示:COP15将在昆明举行)